豐盛是消費社會最主要的特征,在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發展的之后,消費者從對物本身的需求,來到了對物品背后符號的需求階段。——法國社會學家 讓·鮑德里亞
如引言所述,映射的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人們自然會熱衷于追逐品牌、潮流和時尚。事實上,近年來亞洲地區尤其是中國時尚消費產業的迅猛發展已經成為了一個公認的事實,在BoF與麥肯錫合作撰寫的《2018年度全球時尚業態報告》,其中將「個性化」、「全球化」、「亞洲主導」和「思維革新」等列舉為未來涉及全球經濟、消費習慣及時裝體系的發展方向。
這其中,麥肯錫認為,亞洲正在逐漸成為時尚產業的中心,其預測,在服飾與鞋履的銷售份額方面,今年亞非拉地區占比將首次超過50%,其中亞太區占38%并繼續增長。
麥肯錫的調研報告并非孤例,根據貝恩公司發布的《2018年中國奢侈品市場研究》顯示,2018年中國大陸奢侈品市場的增速已經超過國外市場,達到20%,其中年輕消費者已經成為了推動奢侈品市場增長的主要動力。
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收入水平的增長,中產階級的群體邊界不斷擴張——截止2016年底,中國9.4億城市人口中已經有多達3億的中產階級群體,這為時尚產業的迅猛發展奠定了足夠優渥的用戶基數。
而這些年輕一代消費者群體不僅對于時尚消費品的需求更加旺盛,其消強調個性化和獨立性的導向也助推了時尚產業本身的內涵和外延不斷擴大,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過去高高在上的奢侈品、時尚品隨著消費端的多元變化正在趨于日常消費品,而大眾消費品也通過注入更多時尚元素完成了升級換代。
從2017到2018,配飾及眼鏡成為增長最迅速的時尚產品
一個簡單的例子是,時尚眼鏡品牌LOHO倡導「一人四鏡」的品牌理念,圍繞消費者生活場景的不同,設計了涵蓋各種場景的光學鏡、太陽鏡、防藍光眼鏡、運動鏡、美瞳等多個品類眼鏡產品,實質上讓眼鏡作為一種時尚配飾成為消費者提升顏值的重要方式。
換言之,如今時尚不再只是奢侈和高端的代名詞,時尚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生活方式,多彩化時尚的綻放才是今天時尚的主要特征。
另一方面,在我國誕生的新零售業態,促成了線上與線下在渠道、品牌、營銷、客流等多方面達成深度融合。
這其中最關鍵的一點莫過于新零售對于商業要素的全面重構,如在供應鏈改革方面,傳統時尚品牌通過與電商平臺的合作,借助后者的海量消費大數據,將供應商、工廠、營銷結合,完成通過銷售預測和信息化建設來優化生產流程的信息系統。
再比如在營銷環節,基于互聯網時代信息海量化、碎片化的現狀,消費者體驗與認知、意見領袖們的建議與認同成為營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微博、微信、朋友圈為代表的社交媒體營銷愈發舉足輕重。
這無疑對于時尚產業的發展造成了諸多影響,如傳統時尚品牌開始擁抱線上,重視線上流量的作用——一眾奢侈、輕奢品牌紛紛入駐天貓、京東即是最好例證。
有必要指出的是,新零售強調的是線上與線下的優勢互補——而非單獨依賴其中一方——尤其在線上流量紅利逐漸消失的背景下,時尚產業的流量其實更多源于線下,例如H&M、Zara等快時尚品牌賴以為生的更多是線下渠道,但只有借助線上技術、數據的改造,才能精準洞察消費者群體需求,為后者提供更加優質的產品與服務。
而在供給側新零售業態與需求側消費者導向這兩大趨勢推動之下,時尚消費品產業涌現出了多個完全有別于以往的新特征,這實際上為新生商業模式的爆發埋下了伏筆。
以有著185年歷史的浪琴手表為例,其擁抱新零售的速度非常快,從去年10月入駐天貓開設品牌旗艦店到年底即攜手天貓開展超級品牌日活動,走上了一條短時間內盡可能在年輕消費者群體中擴大品牌影響力的道路,
其后浪琴更基于目標消費者群體在線上的瀏覽軌跡、搜索行為、頁面停留時間、對哪些產品最感興趣等大數據進行整體分析,反哺指導產品研發設計,提供消費者群體更喜歡和需要的產品與服務。
仍以上文所述的LOHO眼鏡為例,其在業內首創M2C模式,通過集研發、設計、加工、銷售于一身,實現了從品牌直達消費者的短平快商業閉環——簡單地說,就是「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這其中,LOHO解決了兩個問題,一方面,時尚產業的主流消費群體仍然強調體驗感和服務感,而眼鏡本身也是一個強體驗的商品品類,這要求線下必須有足夠的實體店,才能真正做好承接線上流量和提供優質服務的工作,而目前LOHO已在全國布局400多家直營品牌店,覆蓋了包括北上廣深在內的100多個城市核心商區。
另一方面,LOHO通過自主開發的BI系統完成了對供應鏈的重構——零售端的數據直接對接工廠,幫助LOHO可以從整體上實時控制產品數量與上架時間,即根據產品銷量來實時控制產能,既可以挖掘優質產品的最大商業價值,也可以在需要的時候及時止損。
相對于浪琴、Zara這類傳統時尚品牌從線下走到線上的模式,LOHO則是他們的從互聯網直接切入的創新翻版——前者最早的流量和目標用戶源于線上,線下實體店則作為承載流量和用戶,輔助提供優質服務的存在。
有趣的是,玻璃其實在雍正年間才傳入中國,但早14世紀中期,中國明朝就已經誕生了眼鏡,彼時的鏡片多采用水晶、玫瑰石英或黃玉制成,鏡框則采用玳瑁,而在古書記載中,當時的眼鏡正是一種人們用來彰顯身份地位的裝飾品。
因此,與其說如今LOHO力推的多功能、飾品化眼鏡,是把眼鏡從保護視力的功能性商品發展成為在不同應用場景佩戴不同款型的裝飾性商品,倒不如說這是一種「溯本求源,回歸初心」。
美國營銷大師特勞特認為,「定位是操控心智中早已存在的認知,去重組已存在的關聯認知。」
對于包括眼鏡在內的諸多趨于時尚化的消費品而言,其產品定位已經或正在開始發生變化,那么相應的品牌企業就應該考慮到這一點,去重新進行市教育,改變用戶認知,再度占領消費者群體的心智高地,如此方能在時尚產業步入新階段的今天搶占先機。
而隨著社會文化與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相信時尚產業仍有更多富礦地帶,在等待著創新者們的努力挖掘。
文章編輯:Micronet微網 最好的微商城盡在Micronet微網
如需了解更多微商城資訊 可報名申請或撥打全國免費電話400-830-8248
聲明:本網部份文章為轉載文章,在每篇文章底部有說明,文章的觀點和立場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不代表微網立場,若是文章轉載中有侵范您的權益,請發郵件到 [email protected]或致電13922854199通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