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行業從來不缺乏競爭,尤其在雙寡頭時代,公司與公司之間的博弈早已不局限于產品本身,背后的輿論之戰更是硝煙彌漫。58和趕集、滴滴與Uber莫不是如此,即便是處于剛剛起步階段的互聯網二手車交易平臺也深處這種惡性循環之中。
對當下風頭正盛的共享單車來說,自然也離不開公關之爭。一方面,借助公關可以對外樹立公司以及創始人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公關也是打擊競爭對手的有效手段。而在某種程度上,后者的作用顯然要重于前者。
酷騎單車創始人、前CEO高唯偉在復盤酷騎單車的創業經歷時告誡創業者:“一定要注重公關團隊”。在接受某媒體采訪時高唯偉表示,競爭對手在網上抹黑酷騎單車也是釀成酷騎危局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為共享單車的領頭羊,摩拜單車和ofo共享單車顯然早已參悟出高唯偉用一次失敗經歷才換來的慘痛教訓。兩者短兵相接伊始,摩拜和ofo之間的輿論攻勢就未停止過,雙方你來我往,互不相讓。
從原創之爭到數據之爭
1994年的4月20日,中國通過一條64K的國際專線,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中國互聯網時代由此開啟。中國的第一代互聯網人也由此開啟了copy to China模式。
無論是早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易趣網、8848網還是如今已經成為互聯網巨頭的BAT,其早期產品或多或少都可以在海外找到它的影子。
時移世易,中國互聯網經過20多年的積累與發展終于出現了自己的原創產品-共享單車,瞄準全球市場的摩拜和ofo自然都不想放棄之這一營銷噱頭。
而從另一個方面來講,一旦一家企業打上了原創者的標簽,其余的同類企業自然會被輿論解讀為跟風者或抄襲者,同為行業巨頭的摩拜和ofo更不想貼上抄襲的標簽。由此,兩者開始在誰才是共享單車的原創者的問題上開啟了宣傳攻勢。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摩拜單車成立于2015年1月27日,ofo創辦于2014年,從成立時間來看,ofo早于摩拜,于是ofo對外的宣傳加上了“共享單車的原創者與領騎者”的字樣。
既然成立時間比ofo晚,摩拜只能從別的地方做文章。ofo的問題在于戴威做共享單車之初一直采用的機械鎖而非智能鎖,作為首先采用智能鎖的共享單車摩拜則給自己加上了“全球智能共享單車的首創者與領導者”的名頭。
這一問題的爭論,在摩拜單車上線一周年時走向高潮。2017年4月22日15時許,摩拜周年慶典即將開始之際,ofo的官微發了一條“祝福語”:“生日快樂!感謝一年來的共同成長,沒有你的那一年我很孤單!”配圖里則寫道:2015年6月16日,ofo首創無樁共享單車模式;ofo,共享單車的原創者和領騎者。
隨后摩拜予以了回應:“感謝祝福!那一年,看著你們緊跟我們的步伐,從象牙塔走出,并且學習我們努力去研發電子鎖、高品質車輛,我們也很欣慰”。
當時就有業內人士指出,摩拜上線一周年聲勢浩大,ofo必須要在當天發出自己的聲音,因此才有了這出雙方相互調侃的大戲。而在這出大戲過后,雙方依舊各持一詞,究竟何時才能結束這場紛爭,目前尚未可知。
而在用戶數據以及市場份額上,摩拜和ofo為爭奪行業老大的地位更是頻頻采取輿論攻勢。2017年3月21日,ofo借著庫克到訪的時機,宣布自己日訂單超過千萬。ofo也成為了繼淘寶、滴滴、美團之后,中國第四家訂單超過千萬的互聯網平臺。
按照慣例,ofo公布用戶數據之后,摩拜馬上就會有針對性回應。但這次,摩拜卻遲遲沒有發聲。暴風雨來臨前夕總是出奇的寧靜。4月14日,摩拜宣稱截止4月13日,其平臺日訂單量突破了2000萬,這一數據是ofo的兩倍,也一舉超過了ofo的投資方滴滴,成了全球最大的出行平臺。
隨后,雙方對外的宣傳口徑都把日均單數量維持在2500萬左右,關于訂單數量之爭或許會暫告一段落。但市場份額之爭卻從未停,摩拜和ofo都引用對自己有力的第三方數據證明自己的行業老大地位。
2017年2月8日,第三方市場機構比達咨詢發布了《2016中國共享單車市場研究報告》,該報告顯示,ofo在2016年以51.2%的市場份額居于行業第一。
一天之后,大數據監測平臺Trustdata發布報告稱截止到2016年年末,摩拜單車的月活躍用戶就已經占據了超過70%的市場份額,是行業第二名的3倍以上。
而如今,這場數據之爭更是具體到每月之中。今年8月份,摩拜引用的易觀數據提到摩拜領先ofo幅度達28%,ofo則引用艾瑞咨詢數據強調“8月份ofo的總使用次數已達摩拜的2倍以上且領先優勢正在逐步擴大”。
究竟誰是行業第一,只有局中人才真正知曉。在這場兩極對抗之中,雙方都不愿意屈居人下,且不說互聯網行業里的七二一原則,即便是以后兩者合并,領先者也能掌握更多的主動權。
摩拜重品牌,ofo重產品
當然,摩拜和ofo的公關之戰并不局限于原創和用戶數據,從融資金額、開城數量等各個方面,摩拜和ofo之間公關的較量從未間斷過。
但從各自的公關風格來看,兩者并不相同。業內人士曾提到,摩拜的公關策略是高舉高打,這或許與胡瑋煒之前的記者經歷有關。ofo方面則采取了相對低調的策略,即便創始人戴威一直以來也沒有出格的言論。
從兩位創始人參加媒體活動的選擇上也似乎能證實這一點,摩拜似乎都更熱衷主流媒體,胡瑋煒就參加過《見字如面》、《對話》等央視節目;戴威則很少出現在這樣的電視節目上。
摩拜方面“高舉高打”的案例莫過于那篇《摩拜美女創始人胡瑋瑋:如果失敗了,就當做公益吧》的文章。事后,雖然胡瑋煒出來解釋文章純屬斷章取義,但此文依然獲得了極高的關注度和瀏覽量。而《35歲創業,身價從0到100億她只用了2年》更是讓胡瑋煒在公眾心中樹立了良好形象。
相對于摩拜方面對創始人形象的包裝,戴威則很少出來接受采訪。ofo則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產品的宣傳上,從技術、硬件、資本等各個方面全方位包裝公司的綜合實力,向外界傳遞信心。
但從百度的檢索結果來看,胡瑋煒135000條,戴威為257000條,后者遠遠高于前者,這就意味著看似低調的ofo公關實則默默的做了許多工作,這得益于ofo方面內部明確的分工以及公關人員數量的龐大。
據知情人士透露,ofo方面有大約七十多位公關人員,內部主要分為兩個部門,即內容中心和公關部,前者負責稿件,后者則負責媒介。今年4月,ofo曾在全國范圍內拜訪媒體,試圖與各地媒體人士建立聯系。在滴滴入駐ofo之后,滴滴的公關團隊也會介入到ofo的公關業務中來,即便是現在的ofo公關負責人也只是負責一部分公關業務。而相較于ofo,該知情人士透露,摩拜的公關數量則少的多,大約只有5位。
一方重視創始人形象,另一方注重產品本身,本來應該是兩條永不交織的平行線,但卻因為是競爭對手卻硬生生的交織在一起。而兩者最為看重的地方也往往最容易發生負面,比如摩拜和ofo的機械鎖與智能鎖之爭等等,其中深意,不言自明。
未來,兩者的輿論之爭還會繼續下去,只不過終究會有結束的那一天?山Y束之日,雙方公關團隊還能坐下來吟風弄月、談古論今嗎?試想一下,58與趕集、點評與美團、攜程與去哪兒、滴滴與優步的公關團隊會走到一起嗎?
文章編輯:Micronet微網 最好的微商城系統盡在Micronet微網
文章轉載于:http://www.chinaz.com/biz/weishang/2016/0511/530357.shtml
聲明:本網部份文章為轉載文章,在每篇文章底部有說明,文章的觀點和立場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不代表微網立場,若是文章轉載中有侵范您的權益,請發郵件到 493149@qq.com或致電13922854199通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