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互聯網企業多以世界互聯網企業為標桿,不斷進行模仿調整,以求“因地制宜”,比如國內運動平臺全城熱煉模仿美國的ClassPass,聯合辦公平臺SOHO3Q模仿美國的Wework,團購網站美團模仿美國的Groupon,點評網站大眾點評模仿美國的Yelp,外賣網站平臺餓了么模仿美國的GrubHub,食材B2B平臺鏈農模仿美國餐飲供應鏈企業Sysco……
目前,以上這些企業發展趨勢有好有壞,但均在發展過程中,暫不做評論;且來看看那些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碰壁折戟的國際互聯網巨頭吧。
一:雅虎之于雅虎中國
雅虎(Yahoo)是最早進入中國的世界互聯網公司之一,時間為1998年,進入中國后發現中國做得好的互聯網公司均系本土公司,即管理及創業人員均是本土人士。2005年8月10日,雅虎以10億美元+雅虎中國的全部資產獲得阿里巴巴40%股權,不過阿里當時官方的說法是阿里并購了雅虎中國。
雅虎中國當時做的不錯的是門戶業務和搜索業務,前者與新浪、網易、搜狐、Tom四大門戶對標不足,但與當時的中華網、21CN相差無幾;后者與電子商務整合,直接與百度搜索抗衡,據稱這也是馬云看中雅虎中國的最主要原因。與阿里合并后,周鴻祎離開雅虎中國,雅虎對雅虎中國的控制更加嚴苛,提出不合實際的業績要求且不提供資金援助,致使搜索業務超過Google中國排行第二的雅虎中國日漸衰落,這是雅虎總部對中國區長遠規劃戰略定位的問題。
二:谷歌之于谷歌中國
谷歌(Google)2006年進入中國市場,借助其在全球互聯網影響力迅速在中國占領一定市場份額的市場,順勢擴張戰果,與中國政府制衡,贏得了西方社會的美譽度,卻在中國一度發生牌照門、偷稅門、搜狗門、涉黃門等波折。2010年初,谷歌服務器搬至香港后,內地用戶量大減,其在中國的業務逐漸萎縮;同時中國百度崛起,中國政府扶持百度發展制衡谷歌。
彼時,一再有媒體表明,谷歌想在中國發展肯定要遵守中國的審查監管制度,這是一個國家主權表現,不可能因為全球互聯網新貴就選擇遷就;再就是谷歌在中國的強勁對手百度;第三方面是谷歌看中商業利益,想在中國發展還想越過中國的法律,不合理。當對于百度而言,最具戰斗力和最美好的日子,恰恰是有谷歌競爭的那些日子,不知道是政府的輔助是幫了百度還是害了百度。
三:MySpace之于本地SNS
MySpace成立于2003年8月,2005年被新聞集團收購,2008年走到巔峰期,月吸引受眾7590萬人,2012年1.0社交網站“鼻祖”Myspace在華遭遇滑鐵盧Facebook前總裁和Napster的聯合創始人肖恩·帕克(Sean Parker)在紐約會議上談到Myspace為何會敗給Facebook,“Myspace沒有做好產品開發工作,在產品的進化上做得不夠成功。基本上可以說,Myspace多年來一直延續了糟糕的設計。”再加上國外Twitter和國內的SNS知乎、QQ和安全問題,是MySpace的致命問題。
關于現在人們不能登陸MySpace,更多的人把原來投入到知乎、人人網、優酷等平臺后,是什么人在真正關注電視,中國的互聯網就相當于是一家沒有外網的局域網。
四:亞馬遜之于亞馬遜中國
亞馬遜中國是一家中國B2C電子商務網站,前身為卓越網,被亞馬遜公司收購后,成為其子公司。其經營圖書音像軟件、圖書 、影視等;而卓越網創立于2000年,為客戶提供各類圖書、音像、軟件、玩具禮品、百貨等商品。亞馬遜中國總部設在北京,并成立了上海和廣州分公司。
前期亞馬遜中國因為中國用戶不習慣為版權付費等國情,即消費習慣未養成,導致其一直不溫不火,不只被當當蓋過,更美發展過京東和蘇寧。不過現在的亞馬遜,尤其是2016年要繼續大力投入到新業務和投資方面,致力于從低價、選品、便利三個方面為消費者打造一個可信賴的網上購物環境。
五:eBay之于淘寶
eBay進入中國,被淘寶打敗,“黃藥師”給出的歷史概述為:易趣最早把美國C2C在線銷售的概念引到中國,創立了易趣網,2002年,eBay收購易趣,改為eBay.cn,成為當時中國剛興起的電商市場的先行老大,大約占有全國網購市場的三分之二,當然那時候的市場規模還很小。淘寶2003年5月成立,用大約兩年多時間,到2005年,淘寶網購市場的規模超過中國eBay,兩家公司好比坐標圖上的兩條線,橫軸為市場占有率,縱軸為時間線,一條上揚線,一條下降線,雙方在2005年時間點交匯,此后淘寶繼續一路高飛猛進,直到占有全國市場份額的80%以上。而eBay一路下滑到個位數,最終選擇把公司轉手出讓,退出中國C2C市場。
據eBay中國前身易趣網的創始人曾言,其網站收listing費,主要不是為了收入,是為了防止免費模式下商品的過分重復上傳,但收費限制顯然抵不過免費listing的銳利,當然不設收費機制的前提下很難有效防止大量的重復銷售。
六:Groupon之于高朋
高朋網是個團購網,是由美國最大團購網站Groupon與騰訊合資的中文版Groupon團購站。雙方各出5000萬美元(約3.25億人民幣),各占50%股權。2011年2月28日高朋網正式宣告成立。2012年8月1日,高朋網宣布與F團合并,成立網羅天下集團,原F團CEO林寧任新公司CEO;2012年12月26日消息,合并后的高朋網獲得Groupon和騰訊追加投資4000萬美元。
但這一切僅限于2013年的風光,2010年開始的“千團大戰”類似目前的資本寒冬,很多團購網站在強烈的競爭市場中消亡,高朋有先天的國際和騰訊大流量入口,但在國內適應能力和戰略布局及執行力方面落后于當時要上市的拉手和窩窩,以及“暗度陳倉”的美團。如今的團購市場,除了美團、大眾點評的閃惠,以及上市的窩窩,其他網站已經幾乎不占有太多市場份額,甚至像滿座網等一樣關閉。
七:貝塔斯曼之于貝塔斯曼中國
貝塔斯曼集團(BertelsmannAG),是在世界上居于領導地位的媒體和服務集團,在世界上5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電視(RTL集團)、圖書(蘭登書屋RandomHouse)、雜志(古納雅爾G+J)、服務(歐唯特集團arvato)和媒體俱樂部(直接集團DirectGroup)等業務。
其失敗原有被歸結為關于中國消費者的誠信問題,因為貝塔斯曼在圖書、雜志方面,讓人通過積分消費獲得先拿書后付錢的優惠,好多客戶卻拿了很多書,而一直沒付錢,反而當當網等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網站情況好些,更適合中國的文化和消費習慣。
總之, 國內互聯網O2O公司在各個領域貼身肉搏后,通過資本力量老大老二合并,老三升級老二,對合并的新老大沒有太大威脅,但是此時會有國際性的品牌進入或發力中國市場,比如滴滴快的合并后出現了Uber,點評美圖合并后,資方在尋找外賣版的Uber。國際平臺進入國內市場,其特點一般是進入較遲,決策鏈條過程,公司運轉慢,跨國公司有諸多水土不服,受國際方全權控制,難自身做重要決策且國際關系的社會安全性質保障磨合問題。
(本文轉自億歐網,作者李小雙,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微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文章編輯:微網網絡 最好的微信商城系統盡在Micronet微網
如需了解微信商城,可報名申請或撥打全國免費電話400-830-8248
文章轉載于:http://www.ebrun.com/20160711/182529.shtml
聲明:本網部份文章為轉載文章,在每篇文章底部有說明,文章的觀點和立場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不代表微網立場,若是文章轉載中有侵范您的權益,請發郵件到 493149@qq.com或致電13922854199通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