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關張數量上來看,沃爾瑪未來一年在美國及全球市場新增的門店數仍大于閉店數;從業態上來看,沃爾瑪閉店數占到近四成的“重災區”是沃爾瑪的便捷店業態。269家門店中還包括23家沃爾瑪鄰里店(Neighborhood Market),其門店性質與便捷店幾乎等同。
又是關店!又是全球零售老大沃爾瑪!
1月15日,沃爾瑪宣布,將在全球范圍關閉269家門店,其中美國本土門店154家、海外市場115家。
但是,細細梳理,此番關店大有文章。
按美國沃爾瑪公告,此番關閉的占沃爾瑪門店總數1%的門店有102家沃爾瑪快捷便利店(Wal-Mart Express)將全部被關閉。同時,沃爾瑪計劃未來一個財年在美國增開50-60家大賣場,和85-95家社區店。而在美國之外的市場,沃爾瑪計劃開設200到240家門店,全球范圍內新開總門店數最多將達405家。
沃爾瑪關店核心在于業態重心調整
從關張數量上來看,沃爾瑪未來一年在美國及全球市場新增的門店數仍大于閉店數;從業態上來看,沃爾瑪閉店數占到近四成的“重災區”是沃爾瑪的便捷店業態。269家門店中還包括23家沃爾瑪鄰里店(Neighborhood Market),其門店性質與便捷店幾乎等同。
102家沃爾瑪快捷店,以及23家沃爾瑪鄰里店(Neighborhood Market)的關閉,意味著小型店鋪在沃爾瑪迎來調整期。
沃爾瑪的小型店鋪統總有三種:鄰里店、快捷店以及快來沃爾瑪(Wal-Mart To Go)。
鄰里店在美國通常開在一些中小城市當中,在大城市則選址貼近傳統沃爾瑪超市,沃爾瑪以此實現區域市場的“獨占”。門店一般占地約3700平方米,大小僅為其傳統大賣場的1/4。
此次宣布全部終結的“快捷便利店”是沃爾瑪一種混合型的中小店鋪,占地1000多平方米,銷售商品包括牙膏等生活必需品,也包括生鮮、肉類、奶制品和藥品等高毛利商品,不同便捷便利店商品不盡相同。沃爾瑪快捷便利店主要在兩種情況下開設:一是在不足以開設大型沃爾瑪超市的小城鎮,二是不適合開設大型賣場的大城市建筑中。,后者是沃爾瑪從2011年開始試運營的連鎖店,門店規模較小,基本上相當于“一美元店”。
“快來沃爾瑪”則是2015年才剛剛完成市場測試的沃爾瑪類便利店業態的新型小店鋪,其面積在400-500平米左右,主要經營咖啡、冷飲、零食、即食類產品和一些電子產品,只庫存3500SKU的商品(大約比7-11便利店多30%),其商品主要來自于周邊大型沃爾瑪店鋪的配送,并保證和大型店鋪相同的價格。
可見,沃爾瑪快捷便利店雖然被視為沃爾瑪首次進軍便利店領域的產品,但從門店定位及類型來看,他更像是沃爾瑪在多業態門店試驗中被淘汰的過渡產品。當初,沃爾瑪便捷店的推出更多是借此應對發展快速的“一美元店”等廉價連鎖店的威脅,但便捷店在美國市場始終未能流行起來,因為這些門店與沃爾瑪規模更大、更早期的社區鄰里店的定位和目標幾乎相同。
而沃爾瑪2015年開始測試的“快來沃爾瑪”的便利性又更趨近于7-11等現代連鎖便利店模式,加之實現大賣場配貨、價格統一的獨特優勢,解決了大賣場難以兼顧便利店行業的供應鏈瓶頸,而對于消費者而言,這類新門店的吸引力也自然強過“四不像”的便捷店。
在將被關閉的美國門店中,有95%以上與另一家沃爾瑪連鎖店之間的距離都不到10英里(約合16千米)。這意味著,沃爾瑪本身對于形態四出的便利店門店類型到了重新組合、評估優化的階段。
實際上,沃爾瑪首席執行官董明倫(Doug McMillon)在去年10月份已向投資者表示稱,沃爾瑪的業務已經變得龐大而廣泛,需要對沃爾瑪店鋪資產組合進行評估,以一種有紀律的方式來管理店鋪。此次關店聲明,董明倫再次強調說,積極調整資產組合是維持健康業務的本質。
在美國國內,沃爾瑪關閉的其他業態門店并不多,12家Supercenters連鎖店,波多黎各的7家連鎖店,6座折扣中心和4家山姆俱樂部(Sam's Clubs)連鎖店,這些閉店理由可用董明倫的店鋪優化組合做解釋。
CNBC也認為,沃爾瑪關店的舉動背后是該公司正在將重心轉向高盈利地區的Supercenter和鄰里店連鎖業務。
在中國市場上,沃爾瑪曾在2009年在深圳開出三家名為“惠選”的小型門店進行測試,這種門店介于社區門店和便利店之間,但三年之后,3家門店全部關閉,沃爾瑪宣告測試結束。同樣,在國際市場上,沃爾瑪將關閉的115家連鎖店主要是60家無法盈利的巴西連鎖店,以及其他拉美市場上正在虧錢的小型店。
實體店是電商不可替代的主流零售渠道
當然,沃爾瑪并非唯一宣布將大規模關閉連鎖店的實體零售商。
梅西百貨也已在本月早些時候宣布,該公司將在年初進一步關閉36家連鎖店;Finish Line也表示,該公司將在2020年以前關閉150家連鎖店;與此同時,已在過去一年時間里關閉了將近600家連鎖店的西爾斯控股也正在美國市場上展開新一輪的關店行動。
大洋彼岸的實體零售巨頭們的關店行為是否是中國零售市場“關店潮”的前奏?
當然是的。從2013年開始,實體店已出現關店潮。按國家統計局2014年統計年鑒顯示,全國大型超市門店總數僅在2013年就減少了2567家,全國月均關店214家;到2015年,關店潮仍有愈演愈烈之勢。
但是,《商業觀察家》認為,從全球范圍到中國市場,不能否認,線下實體店因為互聯網技術、消費變化等迎來渠道格局重構的現實趨勢,線下實體店將大幅縮減比重,但長期而言,實體店都是電商不可替代的主流零售渠道。
首先,與大部分工業制造業和高科技的服務業相比,零售業態的演進、更替緩慢,受技術革新、產品更新換代的影響較小。在網絡購物興起之前,百貨商店和購物中心、連鎖超市各自作為主流零售業態的時間跨度都在半個世紀以上,這超越了大部分工業產品,特別是個性化的消費產品的生命周期。網絡購物自上世紀末誕生以來的十幾年間迅速崛起,使人們相信零售業商業模式的創新和業態的更替加快了。但網絡購物全面取代購物中心、連鎖超市百貨的情況還沒有出現。
按照國家統計局2014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數據,2014年中國網絡購物市場2.8萬億的交易規模大致相當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0.7%。這個數據,意味著必須承認網絡購物已經成為現代零售的一個組成部分,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新興的零售業態,但未來網絡購物會否繼續保持高速的增長?未來到底會占據零售市場多大的份額?實際上現在很難做出準確預測。
按照艾瑞咨詢、易觀咨詢、阿里研究中心的樂觀預測,到2020年中國網絡零售交易額將突破10萬億元,網絡零售交易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例將達到16.3%。可即便如此,仍可以看出,到2020年,實體零售店仍然是占據超過80%以上市場份額的零售主流渠道。
在美國,雖然沃爾瑪開始關店,但按前文所論,沃爾瑪關店更多是對自身業態組合的重新評估和調整,并不說明整個實體店到末路了。
以沃爾瑪為例,在中國,沃爾瑪也早早開始了大幅的關店,但其規劃是在2015-2017年新開115家門店,包括大賣場和山姆會員店。其中,開店的主力放在二、三線新興城市和城鎮。甚至在湖北赤壁、湖南新化縣等這樣的四五線城市,沃爾瑪都成為首個進入的全國性的連鎖超市。
可以想見,沃爾瑪對于中國城鎮化進程中的新興消費群體仍然興趣盎然,并且把“寶”都押在了這里。截至2015年底,沃爾瑪在中國的門店已經達到433家。加上對中國四五線城市的深拓、下沉,沃爾瑪的實體店并沒有大肆縮減而是在重心調整。
實際上,1999年當亞馬遜出現時,整個行業也都在說,再過十年所有的實體零售都將被電商取代,但如今十五年過去了,實體零售商們活得依然很好。
要看到的是,在美國,3.3萬億美元的零售總額中的90%都是在實體店完成的。而對于中國零售市場更好的信號是,美國的網絡零售正是從占比達到最高的10%比重時開始出現了下滑。從2007-2014年,美國純電商銷售已從最高的10%下降到了5%,另外的5%的份額是消費者通過移動互聯網在零售商的實體店內通過手機下單完成的購買。
其次,由于人們對“觸摸并近距離查看產品”的基本行為不可違背,人們不可能脫離社會化、社交化而個體生存生活,“現場體驗的購物愉悅性”的基本本性不可違背,實體店在未來都仍將無處不在,只是以不同的業態和方式存在。
反之,由于電商缺乏現場感和體驗性,其銷售具有天然的天花板。艾瑞咨詢預測中國網絡購物交易規模的增長率將逐年下降,將從2011年70.2%的高增長降到2018年的16%的增長,之后增長率有可能降到個位數。
AC尼爾森的調查也顯示,67%的消費者還是更享受在實體店鋪購物帶來的愉悅和滿足。埃森哲的調查則發現,從方便性的角度看,進行購物體驗改善的實體店仍然占有絕對優勢,93%的消費者表示實體店購物“非常方便/方便”,遠遠高于網絡(75%)和移動設備(61%),未來計劃更多通過實體店進行購物的消費者比例從一年前的18%攀升至26%,而表示未來購物將更多在網上進行的消費者的比例相比前一年下降了8%。消費者回歸實體店的趨勢說明,實體店的購物體驗是其他渠道無法代替的。
第三,O2O全渠道是零售的未來已成行業共識,實體零售商也都在投巨資打造線上線下融合的多渠道以及數據設施,開始呈現后來居上的趨勢。
在美國,10%的電商銷售中很大一部分是由實體零售商往線上發展而貢獻。美國前十大本土電商中除了Amazon、eBay、Newegg、Overstock四家是純在線零售,其余六家都是傳統實體零售商出生,而這六家傳統實體零售商出身的EC能快速追上傳統電商,共同特色是都借用了原先已有強大的數種品類供應鏈,然后導入線上的營銷模式加以擴大,并根據原先實體的DNA發展出不同的O2O模型然后再做國際化市場。
在中國,80%的實體零售商也已經開展全渠道零售,這意味著實體店完全可以憑借線上線下的交融獲得全渠道的反轉優勢。過去的2015年,從阿里投資入股蘇寧云商,京東戰略投資永輝超市等都可以看出,作為“空軍”的電商在加速落地,和作為“陸軍”的線下實體零售商結合,從B2C電商到風口的跨境電商都在加速開設落地的線下體驗店,線上線下融合的全渠道將成為未來零售業的主流。
西田集團的調查數據顯示,72%的顧客在網上購買之前要到實體店看過;78%的顧客在實體店的購買之前要在網上看過。這顯示了實體店作為線上線下流量樞紐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這也是為什么美國著名的純電商Warby Parker、Piperlime、Bauble Bar甚至亞馬遜等都在投資建立實體店,中國的電商阿里巴巴、京東、當當、聚美優品等也都無一例外要走到線下來。
美國購物中心的調查分析,O2O消費者是單渠道消費者逛店頻率的3倍,消費額是3.5倍,店鋪轉換率是網上的4倍。純網購(包括退貨)只能實現原來交易77%的金額,“網上下單、到店取貨”則可以實現原來交易的107%的金額。
第四,電商在中國正從人口密度高且消費能力強的一二線城市及東部發達地區等具有電商相對優勢的區域擴張到地廣人稀的中西部地區及三四五線城市,電商的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成本一下子暴增,而實體零售商在三四五線城市的租金成本相對一二線城市不僅迅速降低,還會因為電商沖擊導致租金有一輪下調趨勢,成本優勢的天平會向實體零售商傾斜。
電商與實體商之間最關鍵的就是成本之爭,成本之中電商的物流成本和實體商的租金成本是兩個決定彼此勝負的關鍵核心變量,當租金環境和物流環境的變化導致成本的天平偏向于實體店的時候,實體店便能獲得非常有利的反轉時機。而相對線上電商流量成本在不斷高企,實體店不僅能提供較好的品牌廣告的可視性,也反而會成為未來全渠道中一個低成本的流量入口,迎來成本降低、銷售上升的反轉的窗口期。
最后,從商品品類上來看,電商通殺實體商的品類主要在服裝服飾針紡、家電、數碼產品、食品和家用百貨中的高單價商品,生鮮中的高單價商品,這些品類將漸趨飽和,而當電商向單價低但配送成本很高的快消品領域滲透,電商反而相比實體零售商不具備比較優勢。
零售的三大核心是價格、選擇和便利性,實體店的便利性、社交購物和個性化選擇和體驗感加之利用數據交融線上線下、對消費者需求的更多捕捉,將讓實體店變得更智能化,讓實體店的全渠道優勢展露出比單純的網店更無可比擬的機遇。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堅定和樂觀中國實體零售店依然是主流渠道的未來并不是說就可以拒絕互聯網。
之于未來零售業的實體店,一定不是過去的門店形態,而是充分融合互聯網新工具和新技術,以創新的思維、開放的思維,根據目標市場的消費需求去鋪設的新門店。
(本文轉自百度百家,作者商業觀察家,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微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文章編輯:Micronet微網 最好的微商城系統盡在Micronet微網
如需了解更多微商城資訊 可報名申請或撥打全國免費電話400-830-8248
聲明:本網部份文章為轉載文章,在每篇文章底部有說明,文章的觀點和立場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不代表微網立場,若是文章轉載中有侵范您的權益,請發郵件到 [email protected]或致電13922854199通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