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菲利普·科特勒(PhilipKotler)在其暢銷書《營銷管理:分析、規劃與控制》第一版進一步確認了以4Ps為核心的營銷組合方法,即產品(Product)、價格(Price)、分銷(Place)、促銷(Promotion),此后隨著該書的暢銷,4Ps組合理論得到廣泛傳播和接受。70年代服務營銷的研究開始興起。
1981年BoomsandBitner提出了服務營銷的7Ps組合理論,即在原來4Ps的基礎上增加:實體證明(PhysicalEvidence)、標準化流程(Process)、人(People)。
1986年,科特勒又提出了大營銷的6Ps組合理論(MegamarketingMixTheory),即在原來4Ps的基礎上增加:政治權力(PolicyPower)、公共關系(PublicRelation)。隨著對營銷戰略計劃的重視。
1986年6月30日,科特勒在我國對外經貿大學的演講中,又提出在大營銷的6Ps之外,還要加上戰略4P,即探查(Probing)、劃分(Partitioning)、優先(Prioritizing)、定位(Positioning);這樣到90年代初,人們普遍認同把原來大營銷的6Ps組合理論再加入戰略營銷的4P,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10Ps營銷組合理論。
4Ps營銷理論
4P理論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隨著營銷組合理論的提出而出現的。1953年,尼爾·博登(NeilBorden)在美國市場營銷學會的就職演說中創造了“市場營銷組合”(Marketingmix)這一術語,其意是指市場需求或多或少的在某種程度上受到所謂“營銷變量”或“營銷要素”的影響。為了尋求一定的市場反應,企業要對這些要素進行有效的組合,從而滿足市場需求,獲得最大利潤。營銷組合實際上有幾十個要素(博登提出的市場營銷組合原本就包括12個要素),杰羅姆·麥卡錫(McCarthy)于1960年在其《基礎營銷》(BasicMarketing)一書中將這些要素一般地概括為4類:產品(Product)、價格(Price)、渠道(Place)、促銷(Promotion),即著名的4Ps。1967年,菲利普·科特勒在其暢銷書《營銷管理:分析、規劃與控制》第一版進一步確認了以4Ps為核心的營銷組合方法,即:
產品(Product):注重開發的功能,要求產品有獨特的賣點,把產品的功能訴求放在第一位。
價格(Price):根據不同的市場定位,制定不同的價格策略,產品的定價依據是企業的品牌戰略,注重品牌的含金量。
分銷(Place):企業并不直接面對消費者,而是注重經銷商的培育和銷售網絡的建立,企業與消費者的聯系是通過分銷商來進行的。
促銷(Promotion):企業注重銷售行為的改變來刺激消費者,以短期的行為(如讓利,買一送一,營銷現場氣氛等等)促成消費的增長,吸引其他品牌的消費者或導致提前消費來促進銷售的增長。
5Ps營銷理論
"5P"理論認為營銷策略一般是指價格策略(Price)、渠道策略(Place)、促銷策略(Promotion)、包裝策略(Package)和產品策略(Product)
7Ps營銷理論
1981年布姆斯和比特納(BoomsandBitner)在原來4Ps的基礎上提出了7Ps營銷組合,增加了人(People)、有形展示(PhysicalEvidence)和過程(Process)這三項元素。7Ps也構成了服務營銷的基本框架。
擴展的3P:
人員(Participant)
在營銷組合里,意指人為元素,扮演著傳遞與接受服務的角色。換言之,也就是公司的服務人員與顧客。在現代營銷實踐中,公司的服務人員極為關鍵,他(她)們可以完全影響顧客對服務質量的認知與喜好。尤其是服務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服務表現的質量就無法達到一致的要求。人員也包括未購買及已購買服務的顧客。營銷經理人不僅要處理公司與已購顧客之間的互動關系7還得兼顧未購顧客的行為與態度。
有形展示(PhysicalEvidence)
可以解釋為:商品與服務本身的展示亦即使所促銷的東西更加貼近顧客。有形展示的重要性在于顧客能從中得到可觸及的線索,去體認你所提供的服務質量。因此,最好的服務是將無法觸及的東西變成有形的服務。
過程管理(ProcessManagement)
這里的過程是指,顧客獲得服務前所必經的過程。進一步說,如果顧客在獲得服務前必須排隊等待,那么這項服務傳遞到顧客手中的過程,時間的耗費即為重要的考慮因素。
6Ps營銷理論
1986年,科特勒又提出了大營銷的6Ps組合理論(MegamarketingMixTheory),即在原來4Ps的基礎上增加:政治權力(PolicyPower)、公共關系(PublicRelation)。隨著對營銷戰略計劃的重視。
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世界經濟走向滯緩發展,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政治和社會因素對市場營銷的影響和制約越來越大。這就是說,一般營銷策略組合的4P不僅要受到企業本身資源及目標的影響,而且更受企業外部不可控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一般市場營銷理論只看到外部環境對市場營銷活動的影響和制約,而忽視了企業經營活動也可以影響外部環境,另一個方面,克服一般營銷觀念的局限,大市場營銷策略應運而生。1986年美國著名市場營銷學家菲利浦·科特勒教授提出了大市場營銷策略,在原4P組合的基礎上增加兩個P,即權力(Power)和公共關系(PublicRelations),簡稱6PS。
科特勒認為,企業能夠而且應當影響自己所在的營銷環境,而不應單純地順從和適應環境。在國際國內市場競爭都日趨激烈,各種形式的政府干預和貿易保護主義再度興起的新形勢下,要運用政治力量和公共關系,打破國際或國內市場上的貿易壁壘,為企業的市場營銷開辟道路。同時他還發明了一個新的單詞MegaMarketing(大市場營銷),來表示這種新的營銷視角和戰略思想。
10Ps營銷理論
1986年6月30日,科特勒在我國對外經貿大學的演講中,又提出在大營銷的6Ps之外,還要加上戰略4P,即探查(Probing)、劃分(Partitioning)、優先(Prioritizing)、定位(Positioning);這樣到90年代初,人們普遍認同把原來大營銷的6Ps組合理論再加入戰略營銷的4P,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10Ps營銷組合理論。
有些學者在Ps中還加入包裝(Packaging)、人員推銷(PersonalSellingorpeddling)等“P”因素,但這些基本上可歸結到分銷渠道或促銷中。例如11Ps營銷理論
“11P”包括大市場營銷組合即6P組合(產品、價格、促銷、分銷、政府權力,公共關系),這6P組合稱為市場營銷的策略,其確定得是否恰當,取決于市場營銷的戰略“4P”(依次為市場調研(探查)、市場細分(分割),目標市場選擇(優先)、市場定位(定位)),最后一個“P”(員工),貫穿于企業營銷活動的全過程,也是實施前面10個“P”的成功保證。(文/營銷智庫)
文章編輯:微網網絡 最好的微信商城系統盡在Micronet微網
如需了解微信商城,可報名申請或撥打全國免費電話400-830-8248
聲明:本網部份文章為轉載文章,在每篇文章底部有說明,文章的觀點和立場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不代表微網立場,若是文章轉載中有侵范您的權益,請發郵件到 493149@qq.com或致電13922854199通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