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一個瘋狂的年末大促,當美國黑色星期五數據出來后,中國媒體瞬間傲嬌。跟中國雙十一比起來,實在太“小而美”了。
ShopperTrak統計,黑色星期五當天,全美幾家大型傳統商場銷售額為91億美元,核心網絡平臺零售總額23億美元,共114億美元。
中國官方與行業機構沒給出雙十一當天零售業交易額。但阿里系的天貓淘寶未經審計的部分數據,已足以媲美了:天貓淘寶交易額為571億人民幣,約合93億美元。
就是說,全美大型電商平臺總交易額,僅為阿里系的1/4;全美大型傳統商場總交易額,落后阿里系2億美元。
京東、國美、蘇寧、唯品會、聚美優品沒公布最終交易額。粗略統計,它們整體貢獻應該接近百億。就是說,僅僅中國電商雙十一,就完勝美國大型線上線下渠道商當日總交易額。
不過,如果僅僅停留在交易額對比上,就有些可惜。在我眼中,這應該算得上中美新經濟模式一次小規模集中對決,中國勝了美國。數據對比背后,能反映更多:
雙十一VS黑五:中美新經濟模式一日對決
1、中美新經濟模式差異,中國互聯網企業更“重”,更接地氣,對國民經濟的直接撬動力量更大。
中美以互聯網為主體的新經濟模式差異。美國確實擁有全球牛逼的互聯網公司,一如谷歌、雅虎、蘋果、亞馬遜、eBay、臉譜、推特等等,但是,除了亞馬遜、eBay、蘋果之外,其他都更像是一個技術與工具的平臺,對于實體經濟的直接撬動上,還非常有限。
而阿里系的天貓與淘寶們,京東們,它們對于實體經濟的拉動要遠過于美國同行。當然,中國也有工具性的平臺,BAT里的騰訊與百度即是。不過兩大巨頭也在加速落地,構建龐大的O2O產業鏈。甚至連第二陣營的360、小米也已經推出了落地計劃。
這種模式差異背后,有線下線上生態體系的不同。你能看到,阿里平臺的開放性,雙十一整合的資源,幾乎已經滲透到你能想到的所有領域。所以我說,黑色星期五、雙十一是中美新經濟模式的一次小規模集中對決。
還有一個例子能反映模式差異。阿里IPO的效應,美國人反映前后差異一度呈冰火兩重,有點前倨后恭,這說明它們對于中國互聯網的認知度,還欠缺很多。單純的數據比較,根本看不到阿里代表的中國新經濟模式的真正力量。
模式差異決定著商業化、變現通道的豐富與貧瘠。當你覺得阿里們已經無所不是的時候,其實就說明它已跟無數老百姓的生活緊密交織在一起,無法切割了。這不是工具化的互聯網平臺所能媲美的。
2、中美零售業務向電商平臺遷移的速度差異,中國變革更快。零售業與大眾相關,活躍度能反映整體經濟榮景,它們向線上遷移的速度有,體現出一種危機與變革意識。
美國消費仍受困于經濟疲弱,活力并未真正恢復。 美國零售協會上月30日發布數據說,2014年感恩節的黑五及周末,零售銷售額同比下降11%,從上年574億美元跌至509億美元。
我相信,中國實體零售增幅應該也不會太出色,但網絡平臺銷售增幅驚人。天貓與淘寶如此體量,此次同比增幅高達57.7%。其他基數小的平臺更是瘋狂,都是3、4倍。
而亞馬遜、eBay同比增幅僅分別為24.2%和26.9%,考慮到體量差異,這增幅能說明,它們對美國實體經濟的吸納效應、拉動能力還十分有限。
當然,這并不是說中國零售業已整體超越美國,而是說中國零售業危機意識更強,變革動力更足,線上遷移速度更快。對危機的適應,本身就是活力的反映。這里面有外部環境的擠壓,也是阿里們15年來市場培育、生態構建的階段性結果。
3、中美互聯網消費者網絡行為習慣差異,中國消費者更喜歡買東西,美國人更喜歡社交、娛樂。這里有對移動時代的適應能力、基礎設施服務能力。
這里有一組數據,能說明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
全美黑五90多億美元的交易額中,24.2%來自平板、智能手機終端。其中,平板占比15.6%,手機為8.6%。而在阿里巴巴571億的數據中,來自移動端的占比是42.6%。
中國是個全球手機制造大國,手機用戶大國,但這并不能反映中美零售移動端貢獻的真正原因。我認為,這里至少說明有兩個方面:1、中國電商平臺更能適應移動互聯網趨勢;2、中國網絡消費者已經適應移動消費。
這里面更有一種信任體系在。手機作為通話、社交、游戲工具很正常,頻次更高,但要讓手機變成一個消費門戶,如果沒有信任體系作為基礎的話,它比當年PC購物都更加艱難,也是一個難以想象的事情。當然,它更不同于通話、社交、游戲,兩者的安全感受完全不一行,從體驗到形成消費決策,產生購買行為,這是一個驚人的一跳。背后當然有高度安全的支付平臺的價值。
移動端消費成為主流,也能反映出中國互聯網基礎設施正步入成熟。美國雖是互聯網大國,基礎服務更開放,但即便在許多核心城市的公共空間,覆蓋效果也差強人意。而中國的基礎設施屬于后發,反而更有優勢,雖然距離真正三網融合還很遠,但就沿海以及內地一到三線城市市場來說,越來越成熟。
4、更有容易被忽視的中美人口基數、制造業能力、線下資源的豐富度差異。
這一重原因最為基礎,卻總是容易被人忽視。原因在于,過去幾年的中國互聯網,尤其是電商業,有些被神話了。實際上,它依然建立在中國實體經濟的基礎上。
如果沒有10多億的人口基數,如果沒有龐大的制造業優勢,也就是為全球供應無數商品的世界工廠角色,我絕對不會相信,中國能在15年內誕生一個萬億GMV體量的阿里。
當一系列數據出來的時候,我認為,整個互聯網業應該首先感激中國無數的百姓與實體經濟。固然后者生存困難重重,但卻是無數互聯網企業的衣食父母。互聯網企業那些所謂的流量背后,其實都建立在無數老百姓與無數中國制造企業的努力基礎上。
美國當然有3億人口,不算少。但在全球制造業分工中,限于成本要素、市場要素,它的制造業主要集中在高精密領域,并為此建立了一套針對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技術管控體系,往往打著知識產權的名義,行貿易保護之實。固然,美國吸引著全球各國商品的出口,但是,金融危機也改變著美國人寅吃卯糧的習慣,從而抑制了它的消費。
這變相成就了一個消費化的中國。在貼近民生的制造業領域,中國如魚得水,并在此基礎上滲透高端制造業。這為阿里提供了豐富的線下資源。黑五、雙十一的數據,正是這種基礎條件的反映。
可以這么說,只要你相信中國持續向前,不出現大波動,很大程度上,線下資源的挖掘,將決定著中國互聯網未來超越美國的基礎。它是阿里們未來持續成長的土壤。當平臺規模達到更大一個臺階后,阿里們的生態體系會更豐富、更縱深,與中國百姓、中國國民經濟捆綁更緊密。這同樣不是騎士一樣的谷歌、亞馬遜、FB們所能媲美的。
這正是我從黑五與雙十一中感受到的中美新經濟模式的差異。
黑五、雙十一數據背后的風險提醒
黑五與雙十一,發生在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且平均購買力超越美國之后,又恰逢阿里、京東、聚美優品集中掛牌美國資本市場的第一個年末,上述數據對比,一定會在美國產業界甚至政經領域引發一種謹慎。
這種謹慎,我相信會在微觀的產業競爭力得以體現,或許以貿易保護主義,或許以直接的商戰方式。阿里們在國際市場面臨的非市場化競爭因素,或許會慢慢顯露。
你看,就在昨天,美國零售商已表達了對于阿里的擔心。《路透社》報道說,百思買、Target、杰西潘尼等企業組成的零售貿易聯盟 (Alliance for Main Street Fairness),在周末的電視、廣播廣告中,要求美國國會取消對阿里等網上零售商的特別稅收優惠,否則異軍突起的阿里,恐怕將使當地零售商“全軍覆沒”。
這廣告用意已經非常明顯。對于阿里影響力的認知差異,反映出美國產業對于中國互聯網業的傲慢與偏見。阿里平臺交易額,超越了亞馬遜、eBay的總和。美國同行一定會慢慢演變為一種焦慮,對抗、排斥,不排除浮現出集體阻擊、商戰、訴訟的苗頭。
IPO前一年,阿里遭遇美國質疑多多。資本市場雖然逐漸在適應它的存在,但競爭對手們不可能甘于現狀。阿里面臨更多場外挑戰。在我看來,這也是馬云為什么今年將“國際化”提高到戰略層面的原因,除了中國市場增長不可能一直狂飆突進外,如何消除海外疑慮,增強信任,構建良性競爭的商業環境,恐怕也是他內心考慮的重要課題。
在我看來,短期內,阿里過于渲染海外布局有可能是雙刃劍。我的體會是,它應該更多切入基礎設施,構建長期的海外生態體系,捆綁更多利益相關方,而不能急功近利地追求短期的速賣通 (Aliexpress)規模,不能為單純的海外直接交易額與營收限制,否則,阿里可能會更快引發商業風險。
當然,即便是未來更長時間,我相信,中國市場將依然是阿里布局的重心。過去兩年,阿里做了許多加法,但是整合效應還需要繼續釋放,阿里應該進一步走出規模、數量的增長,追求有質量的內生增長。
而且,中國電商業依然存在許多潛在的問題,最近《福布斯》針對中國電商的數據提出了一些懷疑。過往多年,電商數據確實充滿詭異。這里面有中國互聯網企業的信心不足的問題,更事關一個產業持續構建的信任體系。
此外,盡管雙十一大勝黑五,但這并不能說明中國零售業整體戰勝了美國,其實差距依然很大。只是說,互聯網力量已經成為中國超越的關鍵力量。
無論如何,黑五、雙十一,都是值得分析、深思乃至反思的一刻。這一天創造的數據里,隱含著大國博弈的影子,也有全球互聯網業未來演進的趨勢變化,拉長周期看這一天,多年以后,也許它會成為一個路標。
如需了解微信商城,可撥打全國免費電話400-830-8248
文章轉載于:http://net.chinabyte.com/474/13552474.shtml
聲明:本網部份文章為轉載文章,在每篇文章底部有說明,文章的觀點和立場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不代表微網立場,若是文章轉載中有侵范您的權益,請發郵件到 493149@qq.com或致電13922854199通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