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移世易,誰能想到一代鞋王最后竟黯然離場。
7月27日,旗下擁有Bella、Staccato、Joy & Peace、Tata等14個女鞋品牌的百麗國際從港交所退市,由高瓴集團、鼎暉投資等資本組成財團,以531億港元私有化百麗國際集團。雖然此次退市計劃是港交所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交易記錄,但與曾經市值飆升至1500億港元相比,如今百麗的退場還是顯得有些悲涼。
百麗的發展史:成于開店,敗于開店
創立于1992年的百麗集團最開始是為香港本地客戶定制鞋類產品的一家企業。那時,還沒有電商,馬云也還沒有開始折騰互聯網,門店零售是唯一的銷售通路,百麗認為掌握了門店渠道,就掌握了銷售市場,于是決定建立自己的零售渠道,并不斷擴大規模。
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的發展中,百麗集團旗下的品牌幾乎占領了國內鞋履市場的半壁江山。用盛百椒的話來說,就是“凡是有女人路過的地方,就要有百麗”。
2007年,勢頭大好的百麗集團在港交所上市,市值一度達到700億港幣。隨著資本的注入,百麗的開店速度更趨瘋狂。2011年是百麗擴張最瘋狂的時間,據說那時每2天就有一家百麗的新店開張,這也一度成為了百麗引以為傲的談資。
然而受電商的沖擊,百麗從2015年起門店業績開始大幅度倒退,最后終于扛不足業績下降的頹勢開始了關店潮。據統計,光是2015年凈關店就高達456間,2016年又關店610間,曾經的優勢變成了沉重的負擔。
保守的經營理念和產品理念
除了盲目的門店擴張,作為曾經的最受追捧的鞋履品牌,百麗身上的時尚標簽正在逐步褪色。事實上,百麗與中國第一代時尚品牌都有相似的問題,那就是產品創新不足、更新速度慢。伴隨時代的變化,消費者的審美也不斷變換,尤其是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加快了信息傳播的速度,一周前在巴黎時裝周上的服裝,一周后可能就已經在國內成為了爆款,而百麗新品的更新速度上實在令人不敢恭維。
當然,最重要的原因盛百椒自己在退市發布會上已經做出了最好的總結,他稱過往百麗未能轉型成功,是自己對電商渠道的忽視,對市場的變化沒有做出很好的預判,欠缺應對市場更加復雜情況的能力,沒有找到轉型路徑,進而導致了如此局面。
轉型之路步履維艱,但電商不可或缺
對照百麗的衰落史,我們不免看到了許多傳統老牌的影子,他們似乎也走在轉型的艱難道路上。正所謂船大難掉頭,當商家在思考如何砍掉過多的線下門店來節省成本時,不妨反思一下如何通過線上渠道來為門店引流。Micronet微網在面對這中具備多門店的企業時,通常建議可以選擇O2O模式來刺激門店業績增長。
以微網所提供的O2O模式來說,可支持線上商城對接線下多門店管理系統,實現數據、會員、庫存等數據同步,當線上商城產生訂單時可讓消費者選擇快遞配送或門店自提,基于多門店的優勢,門店可安排人員快速配送,也方便消費者到店自提,原來的劣勢反而成為了優勢。此外在營銷上,商家也可通過線上抽獎、積分兌換等方式引導消費者走進門店體驗,在線下門店放置二維碼等方式引導消費者成為商城會員,便于更高效的實時營銷。這種雙渠道聯動的發展模式或許才是傳統品牌最適合的轉型之路。
文章編輯:Micronet微網 最好的微商城系統盡在Micronet微網
如需了解更多微商城資訊 可報名申請或撥打全國免費電話400-830-8248
聲明:本網部份文章為轉載文章,在每篇文章底部有說明,文章的觀點和立場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不代表微網立場,若是文章轉載中有侵范您的權益,請發郵件到 493149@qq.com或致電13922854199通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