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9日,如期而至的小程序牽動了眾多互聯網企業的討論氣氛。然而相隔1周后,所謂“萬人迷”小程序卻面臨部分公司相繼撤離的狀態。
1月17日,僅上線4天的邏輯思維宣布逃離小程序,而官方給出的說法是“本想做一個輕量級服務,但過程中發現技術難題無法攻克。加之創業團隊開發資源有限,所以不再投入精力做小程序了。”
這雞肋炸飛多少炮灰?
早在小程序推出之前,張小龍曾對外表明“小程序不會成為企業的流量入口”。那么,小程序有什么作用?小程序上線第三天,微信官方推文帶來一個場景化應用指南,總結一下有以下幾個場景:
公交+小程序:知道什么時候公交來。
航空+小程序:提醒你航班到了、延誤了、該登機了。
旅行+小程序:行程、酒店...回家和旅行的瑣碎都放在微信里。
娛樂+小程序:KTV掃碼點歌,唱完了叫個代駕,安全回家。
快遞+小程序:一鍵呼喚快遞小哥,看自己的快遞到哪兒了。
天氣+小程序:天氣時好時壞,重點是要查查霧霾。
健康+小程序:終結生病去排隊三小時,看病五分鐘,醫院排隊的“噩夢”。
駕車+小程序:加油、充電不想下車,一碼搞定。
安全+小程序:掃碼求助交警,多一份安全感。
由此可見,小程序更注重線下場景的應用。
而對于線下商家而言,引用小程序又存在另一個弊端,那就是“小程序”歸隱太深!即使小程序在IOS/Android分別有不同的入口,但仍需線下進行自主的二維碼掃描,商家需要設計出舒適的掃碼場景,才能推動自己的小程序。
低頻場景,連“忽悠”都無計可施!
針對小程序這種“用完即走”的單邊服務,用戶與企業間其實并沒多大的黏性。如果用戶沒有想到你,也就意味你不存在,有且僅有線下實體店能夠做到日常曝光率!
但如果是一個高頻的線上應用,則需要快速建立高強度的用戶黏性和互動性,那么絕對少不了社群式的營銷。而微信本身作為社交平臺,其完全具備“5w”場景價值。據微信2016官方數據,其占據了7億微信用戶每天長達1個半小時的時間,商業經營的價值更大。
舉例來講,消費者在微信上搜索某家微信商城,點擊即可轉化為后臺會員,同時在利用微信公眾號連接起雙方之間的日常互動。一般商城舉辦活動時通過消息推送方式,可即刻被會員所知悉形成會員消費互動。而小程序則需要會員進入、分享才能得到有效傳播。
如果你有實體的店面,賣一種實體的商品,或者在線下提供服務,這都是很適合小程序發揮的領域。但對于線上企業,小程序如今仍處于雞肋狀態。
如需了解更多微商城資訊 可報名申請或撥打全國免費電話400-830-8248
·
聲明:本網部份文章為轉載文章,在每篇文章底部有說明,文章的觀點和立場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不代表微網立場,若是文章轉載中有侵范您的權益,請發郵件到 493149@qq.com或致電13922854199通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