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天蓋地的4G品牌宣傳中,近日,中移動通過媒體通報了短信的升級計劃,決定將傳統的短信、語音業務升級成類似微信的“融合通信”,把手機中原有的“通話”、“消息”、“聯系人”,升級為新通話、新消息、新聯系。
屆時,用戶不需要單獨安裝其他應用,就可以直接像hatsApp、iMessage、微信等一樣發送文字、圖片、位置等通信功能。在沒有數據網絡的情況下,也可以通過短信發送。
但是,這能撼動微信嗎?
從規劃的業務形態來看,在微信基礎功能上的確會帶來沖擊,但要從根本上扭轉與微信的對戰格局,絕非一個看上去和微信一樣的產品所能改變。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第一,終端覆蓋問題。融合通信挑戰微信的一個關鍵點就是和手機原有通話、消息、通信錄的融合,因此獲得了一個原生的入口,而微信需要下載APP,而且要使用還得打開這個APP。但是微信已經具有強大的先發優勢,下載APP已經基本不算門檻,而且微信本身已經成為諸多應用的入口,點擊微信的次數已經不比點擊其他原生入口少。
而對于融合通信,如果不能通過APP進行覆蓋的話,終端覆蓋的速度可能反而是個牽制,一來是不是所有終端都愿意支持,尤其是其他運營商的終端,二來終端覆蓋速度遠遠比不上APP的擴散速度,在速度上慢了還有沒有機會。
第二,產品運營能力問題。單從披露的信息看,這個融合通信很像是飛信云聊版、移動通訊錄等產品與手機終端的一個融合,也就是其核心體驗仍然取決于中移動的產品能力。實際上,市面上并不缺少這類產品,像易信、來往,也都是系出名門,但就是難有起色。在社交產品領域,贏家通吃,沒人愿意在多個平臺上經營社交關系,一旦產品失去優勢,很快就會邊緣化。而中移動在產品創新、產品體驗方面有多少勝數?產品的更新換代是不是跟得上互聯網公司的節奏?
第三,業務驅動力問題。從本質上說,運營商的整個組織體系、產品體系實際還是面向網絡運營的,提供的是網絡接入,賣的是網絡的流量,如果OTT做得很好,也產生很多流量,這與自己再做一個OTT有什么差別?用戶是否會因為某運營商的OTT做得好而轉網?缺乏這個本質上的驅動力,運營商的整個體系就很難調動起來,必然導致重重的困難最終影響到產品的體驗,而OTT入口卻是騰訊們的命門,做不好就丟掉了移動互聯網的船票,因此拼了命都要做好。這就是所謂的公司基因,決定了產品、決定了資源。
按照上面的看法,那融合通信是不是一無是處呢。當然不是。
首先,在阿里和網易推出類似微信產品的情況下,中國移動提出的類似微信產品不能看做是一個模仿笑話。以“終端+網絡+產品”三位一體的方式切入還是具有很大的殺傷力的。這是阿里和網易們不具備的天然優勢。
其次,在微信剛剛發展的時候,運營商沒有采用收費方式加以遏制,從而給了微信一個快速做大的絕佳時機。但在移動融合通信產品正式商用后,如果移動依托運營商管道的優勢,產品推廣免費+對微信進行收費的組合方式,則將對微信帶來巨大的壓力。至少,會讓微信付出更大的代價。
再次,以中國移動的影響力和對上下游的整合能力,當它學習目前微信構建的生態參與進來的時候,產生的攪局效應也是很強的。
總之,目前判斷,中國移動的融合通信業務還做不到革微信的命,但是業務一旦商用,對微信的影響還是巨大的。也許我們會發現,在與運營商的OTT之爭中,企鵝繼續攀高的壓力已經很大了。利用資本的力量廣泛參股,是一個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為微信存在不確定性的補充。
文章編輯:微網網絡 最好的微信商城系統盡在Micronet微網
掃描下面二維碼,獲取更多業內資訊
文章轉載于:http://www.ebrun.com/20160504/174576.shtml
聲明:本網部份文章為轉載文章,在每篇文章底部有說明,文章的觀點和立場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不代表微網立場,若是文章轉載中有侵范您的權益,請發郵件到 493149@qq.com或致電13922854199通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