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騰訊發布了未經審核的2015第四季度綜合業績及經審核的全年綜合業績。至此,BAT三家的2015年全年綜合業績財報全部出爐,明面看來,各家財報都是花團錦簇,欣欣向榮。
不過財報這個事兒向來是人嘴兩張皮,咋說咋有理。就拿去哪兒創始人莊辰超朋友圈來說,他覺得創造了1500個財富自由的家庭很了不起,但換個角度來看,對于這個結果,也許投資人抹一把辛酸淚,1500名之外需要寄人籬下的去哪兒員工也會心情不佳。
所以今天不想聊財報,想聊聊財報之外的那些事。畢竟比較BAT這種生態級別的體量,除了場內,更多功夫在場外。2015年,BAT延續從線上流量到線下收割的較量,通過投資布局構建服務生態,而本文將致力于盤點BAT三家在2015年的布局邏輯與生態版圖。
阿里:現金在手,投資并購
阿里在2015年給人的感覺似乎是不差錢買買買,當然,這種做法已經持續好幾年了。在非核心業務領域,阿里選擇了投資或收購的方式進行布局。
在傳媒領域,先后斥資入股《北青社區報》、SMG、36氪、虎嗅網、第一財經、二十一世紀傳媒等大江南北多家細分領域媒體,近日又傳出將全資收購合一集團的消息;在電影領域,阿里則戰略投資了華誼兄弟、光線傳媒;
在金融領域,阿里收購了數米基金,同時成立股權眾籌平臺螞蟻達客,正式開業網客銀行,此外芝麻征信進一步場景化和螞蟻聚寶、螞蟻金融云等產品的推出也進一步完善了阿里版圖里的互聯網金融生態體系;
而在阿里一直久攻不下的社交領域,阿里選擇了向閱后即焚式圖片分享服務商Snapchat投資2億美元,師夷長技的曲線救國方針是否有效,目前還不得而知。
而在一些關鍵領域,阿里則選擇親自下場,例如2015年大熱的O2O領域,在新美大合并后騰訊可能占據主導局面的情況下,阿里直接選擇了退出,轉而宣布斥資40億扶持“親兒子”口碑網。此外,在和阿里核心業務電商息息相關的物流領域,阿里也親自出手將圓通速遞拉入阿里系陣營。
相關數據顯示,阿里巴巴2015年的投資、并購可謂是高歌猛進,在全球投資、收購了超過65家的公司,一半以上繼續延續大手筆戰略投資,估算其投資金額超過183億美元。投資公司數量相比2014年同比增加60%以上、金額增幅超過7.6%。
總的來說,阿里的布局邏輯分為兩條線:在傳媒、電影、音樂和金融等核心業務的護城河領域側重用投資的方式搭建版圖;而在核心業務和關鍵領域,阿里更傾向于通過并購來完善自身業務的生態閉環。
騰訊:以退為進,不爭為勝
進入2015年的騰訊的業務布局思路,與阿里巴巴有很大不一樣,騰訊這幾年更多在做減法,尤其是在電商、搜索賣掉之后,選擇了聚焦+財務投資的形式。而這種做法實現了道德經中描述的“夫唯莫爭,則天下莫能與之爭”的狀態。
其中騰訊版圖的聚焦點在于連接+內容。連接方面是指主要在微信方面推出了很多的商業應用場景,通過一些與第三方服務商的合作,試圖讓微信做為用戶的入口、支付的閉環,期冀其成為一個O2O分發入口。內容則是指騰訊主要圍繞游戲、文學、動漫、影視四個方面進行了產業布局,連續投資諸如盛大文學、小學館、悅動圈、多家美國手游公司等。
在BAT爭奪最激烈的O2O領域,騰訊的策略是不進反退,雖然接連投資滴滴快的、新美大等O2O行業巨頭,但騰訊僅僅通過資源諸如的方式在背后遙控乃至觀望,并未親自上陣搏殺,反而把未能做起來的微生活甩給大眾點評。
而在日益火熱的互聯網金融領域,騰訊雖然也是第一批拿到征信拍照的公司,但仍未推出類似芝麻信用的產品,僅僅選擇了和合作伙伴合作,觀望對方的運營成果。
在電商領域,騰訊一方面選擇和京東合作,推出了一些營銷解決方案,把拍拍網甩手給京東作死。另一方面,騰訊還選擇了相關賽道的投資——比如匯通天下、人人快遞等物流公司和每日優鮮(生鮮)、剛泰控股(黃金珠寶)、最美花開(鮮花)等垂直品類電商。
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是,IT桔子數據顯示,2015年騰訊所投資或收購的公司超過95起,根據公開金額的投資粗略估計超過55億美元。相比2014年,數量增加了一倍,但是金額減少了21%。其主要原因就在于2015年騰訊幾乎沒有并購,投資方面也更偏早期財務注資。
總的來說,騰訊的布局邏輯是更多穩住自身核心業務——社交、文娛等領域,而在其他擴張領域選擇通過偏財務投資的方式進行布局。這種發射衛星一般的遙控方式,給了企業足夠的自主權和發揮空間,但卻使騰訊的控制力空前減弱。若非騰訊有龐然大物微信作為核心支撐,一般企業還真不敢這么玩。
百度:借窩生蛋,孵化升級
在PC時代,百度的“孵化”工作就開啟了,除了內部從搜索到知道、貼吧、地圖等產品。外部接入的則是去哪兒、愛奇藝等。
到了移動時代,百度成立了“航母計劃”,除了百度投資其他產品來引入百度生態之外,還把許多有潛力的內部項目進一步對外部投資者開放,給外界直接投資百度資產的機會。當然,這也是在百度搜索弱化,交易服務業等重資產拖慢百度步伐背景下的最佳選擇。
迄今,“航母計劃”包括百度外賣和91桌面在內的十多個項目,其中百度外賣、91桌面已經獨立分拆出去,而外賣已經宣布獨立融資2.5億美元。
在百度的力推之下,攜程去哪兒進行換股,百度成為此次合并的受益者,放棄了對去哪兒的完全控制權,收獲了共建OTA霸主的機會。據說,百度將通過管理層回購愛奇藝等形式來推動愛奇藝在A股上市,這種做法除了在投資本身取得收益之外,引入更多資本也有利于百度在線視頻領域的更廣泛布局。
此外,百度還用輕杠桿的方式埋下資產的種子,比如悄然入股百姓網,并推動其近期在新三板的上市計劃。
如果說這種引入外部資本共建的方式是“借窩生蛋”,那么百度還做了更多“孵化升級”的事情。
百度通過自營、合作、開放三種方式,對現有項目進行“孵化”,擇優供給更多的資源。在醫療方面推出了移動版百度醫生、戰略投資健康之路、上線“拇指醫生”;在教育領域除了有百度傳課、百度文庫等自有平臺業務外,百度還戰略投資了專注于大學生考研的平臺智課網;在金融領域則第一批拿到征信拍照,宣布百度錢包常年返現,并與中信銀行合作成立直銷銀行“百信”、與安聯保險和高瓴資本聯合發起成立新的互聯網保險公司“百安”等。至此,百度在醫療、教育、金融等領域也搭建起了服務生態,通過連接人的信息與服而廣泛連接3600行。
通過這種“內部送出去”、“外部買進來”的方式,百度從出行、餐飲、電商、上門服務、支付、互聯網金融等方面一步步扎實推進了O2O大戰略布局。比如在2015年大火的O2O領域,百度通過全資收購糯米、投資Uber、自營外賣,以及先后戰略投資e袋洗、母嬰電商蜜芽、中糧我買網等。
公開數據顯示,百度在2015年的投資數量為25起,相比2014年增加了66.7%;投資金額約為12億美元,相比2014年減少了25%左右,充分表示了百度希望“四兩撥千斤”的小心思。
三家爭鳴背后的統一
事實上,2015年是BAT深耕垂直、不斷構建版圖的一年,三家目前的布局邏輯和生態版圖雖然呈現各自特點,各具特色,但從長遠看,BAT做的是同樣的生意——連接,盡管目前它們的側重點各不相同,分別是搜索(連接人與信息及服務)、電商(連接人與商品)和社交(連接人與人)。在BAT把持PC時代之后,移動時代依然直接或者間接在BAT手中。當然,未來即使再誕生一個“第四極”,也必定會與BAT其中之一有著裙帶關系。
(本文轉自億歐網,作者李麗凱,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微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文章編輯:微網網絡 最好的微信商城系統盡在Micronet微網
如需了解微商城,可報名申請或撥打全國免費電話400-830-8248
聲明:本網部份文章為轉載文章,在每篇文章底部有說明,文章的觀點和立場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不代表微網立場,若是文章轉載中有侵范您的權益,請發郵件到 493149@qq.com或致電13922854199通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