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互聯網圈有兩大趨勢不可否認:傳統行業的互聯網化,由PC端向移動互聯轉變;“互聯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上升為國家戰略階段,這是當下人們經歷的,正在發生的,也是大時代背景。
自然而然,這次資本寒冬發生在互聯網圈,因為互聯網發展過于迅猛,尤其在中國,這個“中國夢”正當年的令人愉悅的階段,大街小巷充斥著創業者亢奮的荷爾蒙氣息?v觀歷史,沒有一次創業熱潮比得上現在的中國,它的規模和熱潮也遠遠大于當年的美國夢,因為中國創業者的數量之多,跨界之廣。但現在我們似乎遇到一點問題,不管你否認也好,接受也罷,它正客觀的發生著,現在我們深入分析一下。
數據
在14年初獲得億元融資的“叮咚小區”傳出資金鏈斷裂的消息,雖然“叮咚小區”官方對此予以了否認,但北京公司被關停以及上海公司裁員的消息一直在媒體傳揚。
2015年7月,美團預計E輪資10億美金、估值150億美元。在兩個月之內,美團連續兩次下調估值,目前估值下調為100億美元左右;還有一個數據就是:美團仍在貼錢,對,他們每有一塊錢入賬,就有2.7元投出去。同時,在今年3月女性購物分享及導購社區蘑菇街的D輪融資中,原本計劃融資3億美元,估值20億美元,但在五個月后估值降為16億美元,著名私募股權投資公司凱雷集團已不再參加投資談判。然而這只是公開數據,大部分數據還沒被曝光。不管怎樣,我們可以直觀感受到:資本正在冷卻。融資難,資金鏈斷裂這樣的情況正在加劇,至少:“只要你坐在北京某某咖啡廳敲代碼,就會有投資人問你需不需要投資。”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式。整個資本正在冷卻!
解析:創業者和資本之間的博弈
資本家永遠希望輸出資金,因為只有輸出資本才有可能獲得豐厚回報。資本家靠投資吃飯也是本分之事。但當他們認為已經看到一個行業的泡沫時,或者看到某個公司發展的瓶頸時,出于畏懼就會行事謹慎,不會像之前風口出現時大刀闊斧的投資某個行業,一定是某些行業現狀讓他們恐懼了,他們看到這個行業不像創業者鼓吹的那樣,顛覆也好,大趨勢也好,改變某些事物也好,總之事情發生到現在,以至于資本方開始獨立思考了,他們不再被創業家或者想要擴大規模的公司所蠱惑,他們開始由被動變主動,開始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一些沒有遠見的資本方永遠處于跟風狀態,而他們思考一個行業是不是泡沫時也只會看到“現在”。
從資本家角度分析資本寒冬的出現,其原因也不是那么統一,而是龐雜多樣的。不同資本家的投資風格不一樣,投資方法論不一樣,但導致所謂資本寒冬的出現不會是簡單的某個資本家出現了“問題”,資本寒冬出現的本質原因是創業者出現了問題,其次是資本家出現了問題,資本寒冬的出現不會和泡沫有關,沒有什么泡沫,只有看不到真正趨勢的創業者和資本家。
我們就以O2O為例,深度分析資本家口中的泡沫,創業家眼里的資本寒冬。
首先資本寒冬出現的因果邏輯一定要搞清楚:資本方認為他看到了泡沫,才導致了資本寒冬的出現。比如融資困難,融資失敗,這充分說明資本方對這方面不再感興趣了,他們為什么不再感興趣了?因為他們看不到回報,只有資本輸出,他們源源不斷的輸血,而沒有回報。這種現狀不是一般資本家能承受的,一是資金庫不足,二是出于泡沫恐懼,三是投資的理性心理因投資趨勢而被迫改變為感性心理。雖然市場是客觀理性的,投資卻是感性的,因為投資投的是未來,任何資本家都不可能準確預言未來趨勢,只能憑借經驗和閱歷。
再往深挖掘:資本方口中的泡沫是由創業者操作不當造成的。任何具有投資意義的行業都不會是泡沫,但任何一個新興行業要興起都會經歷一個寒冰時期,在這段時間,市場會對創業者折優而取,這是相當殘忍和理性的,一方面對創業者,他們的付出和努力大多數都白白浪費了,而對于資本方來說他們的錢投了出去卻顆粒無收。沒有資本家希望看到這樣的結果,當越來越多資本家看到這樣的結果,或者從別人那里,從市場提前嗅到令人不愉快的氣味,往往會引起資本寒冬效應的出現。而這種效應的誘因是由感性創業者和感性資本家引起的。
感性創業者?
這里引進幾條關鍵詞:為賺錢而創業,為創業而創業,為顛覆和破壞行業規則而創業,而不是讓人類的生活更美好而創業。這類創業者沒有使命感,或者說使命感不強,更多者是復制別人的項目,或者做國外項目的舶來品。缺乏創造性的創新,看見風口就不惜一切代價搶占先機,認為快人一步就等于成功。缺乏預言能力(把握不住行業趨勢),抓不住產品痛點,或者說對從事的行業沒有深刻認識……這類創業者很難成功,成功與運氣有很大關。再者,當公司遇到選擇期,領導層很難把握住主流趨勢,這類公司就是我們看到的中小型企業。
感性投資人?
跟風投,看見其他投資人都投了,就認為這個項目沒有問題。這類資本家掌握少量資金,但這類人很多,包括土豪劣紳、個體VC、活躍在二三線城市的本地化投資人,這類投資人相對于理性資本家比較短視,按照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社會法則,這群投資人往往會投一些感性創業者,而感性創業者相對于理性創業家而言對同一行業的認識就不一樣,吃虧是在所難免,當感性創業者遇到麻煩,感性投資人也會由于自己的“短視”而停止投入,或者直接對這個行業判了死刑,這是另雙方都尷尬的事情。而那些有遠見的頂級投資人和創業家少之又少,類似于喬布斯,馬斯克,扎克,馬云,劉強東這樣的企業家少之又少,而優秀有遠見的資本家更少,幾乎不到投資人和創業家總數的百分之五。
理性創業者?
理性創業家和感性創業者相對,只占創業者總數的不到百分之五,理性創業家和感性創業者主要差在思想境界上,雖然某些低調的理性創業家不會動用使命、改變世界這些聽起來很了不起的詞語,他們卻時時刻刻提醒著自己存在的使命和價值,比如任正非,馬云那些踏實做事的企業家。
而國外頂尖創業家似乎對使命,改變世界,讓人類生活更美好這些標簽情有獨鐘,以下是扎克在清華大學的演講摘抄:“三年前,我們成立 Internet.Org,去擴大互聯網。我跟我們的董事會說, 我覺得我們要花十億多美元。他們問我:這個東西怎么賺錢?我告訴他們: 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鏈接人是我們的使命,這是非常重要的。”從扎克這段話我們很容易分析出理性創業者和感性創業者的區別,理性創業者看到更長遠和更有意義的東西。這些東西往往是感性創業者和投資人都看不到的。
理性資本家?
理性資本家有一雙分辨感性創業者和理性創業者的眼睛,他們有著理性創業者一樣的遠見,并善于精準投資。這樣的投資家往往是家喻戶曉,名利雙收。這些回報和他們的投資方法論息息相關,最主要的就是他們那雙發現千里馬的眼睛,而并不是所有投資人都具備這樣的素質,
在投資圈中二八法則同樣適用,即百分之八十的財富掌握在百分之二十的投資人手里,甚至比例更高。怎么區分感性投資人和理性投資人?方法很簡單,看他們投的項目,感性投資人一般投的都是風口浪尖上的趨勢,(理性投資者在風口出現之前已經布局。)而且他們與創業者交談時更在乎公司什么時候給他們回報,他們總想在股權上多劃一塊肉,總而言之他們看重短期回報。而理性投資人更愿意把控制權讓給那些有能力的創業者,并且他們不會在乎公司多久能盈利,一般投完之后對創業者就不再詢問,也不參與公司的大小事決策,他們知道一個道理,他們投的是價值,即價值投資。有許多投資人做著感性投資人的事卻認為自己是理性投資者,這點無需多言,他們不會獲取理想的回報。
以上是資本圈和創業圈活躍的四種人,感性創業者,理性創業家,感性投資人,理性資本家。他們的分布結構大概是:感性創業者占據創業者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感性投資人占據投資人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在一個領域市場要對其進行優化和篩選時,首先淘汰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創業者,而由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感性創業者經營不當,抓不住主流趨勢等原因而導致創業失敗等,而那些注重短期利益和急于求成的投資人便會對整個行業持悲觀心態,這種心態同樣是感性的,這是資本寒冬出現的一大部分原因。
具體實例剖析:管中窺豹,可見全局
截止到2015年,“資本寒冬”這個詞語越來越多出現在媒體上,正所謂:無風不起浪,任何事情不會空穴來風。一件事物經常被提及我們就有深究其因的價值了。
要說今年什么最火,什么在真正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不是互聯網金融,共享經濟(未來會火)。而是O2O,當人們越來越多的在網上訂餐,訂座位,消費上門經濟時,仍然吃著補貼紅利,什么是補貼紅利?你以為一塊錢吃一頓平時在店里要花幾十才能吃到的飯菜,它真的就值那個白菜價嗎?!那你就不太了解互聯網了,你每一次訂餐都是網站或者APP給你貼錢,創業者是沒有這么多錢的,怎么辦?融資!實際上你在網上訂的每一頓飯都有投資人給你掏錢,按創業者的說法是培養消費習慣。換句話說創業者是在拿資本方的錢培養你上網消費的習慣,尷尬的是平臺并沒有像創業者說的那樣盈利,就連美團都在賠錢。于是矛盾產生了:創業者培養消費者消費習慣和消費者習慣培養難之間的矛盾,以及資本方對行業泡沫的恐懼和行業現狀不理想之間的矛盾。這是資本寒冬出現更深一層的原因。
任何一種新事物降臨,都勢必迎來它和舊事物的磨合期。現在O2O消費模式正在和人們的生活方式磨合,并不是所有人愿意以這種新興方式消費,尤其是不了解互聯網或者不習慣互聯網的人群,它們在思維定式上排擠或者拒絕新事物,另一部分人屬于趨勢跟風群體,他們不排斥也不迎合,實際上生活中大部分是這種群體,也是新經濟消費的主流群體,只要有適當的引導,符合他們的三觀就能養成新經濟形式的消費習慣,然而幾乎所有網站都在貼錢,似乎除了貼錢再也沒有培養消費習慣的方式了,站在投資角度來看,平臺就是吸金黑洞,雖然部分投資人看好這個行業的未來,也是力不從心。而在這個領域的創業者也是此起彼伏,模式花樣繁多,但市場是殘忍的,所謂一山不容二虎,到最后只會形成眾星捧月的現狀。也只有一兩種模式符合這個領域群體的消費習慣,就像當今的阿里巴巴一樣。
如果站在現在看阿里巴巴時代經歷的互聯網泡沫,那些所謂泡沫不過是競爭之下的犧牲品罷了,換句話說:網上購物本身不是泡沫,真正的泡沫是人。O2O行業本身同樣不是泡沫,有的只是抓不住痛點的創業者,和看不準創業者的投資人,他們同樣是感性的。
泡沫基因理論:一直以來都是泡沫的本質決定了它吹不成一只熱氣球,而不是因為它是一只干癟的氣球沒人給它吹氣。泡沫的本質就是基因,簡稱:泡沫基因 ,那些本身就是泡沫,或者具備很多泡沫基因的項目,大量的時間和資本投入只會加速它的破滅!然而人是創造商業基因的上帝,既然能創造它,就能改變它。一切還得回到人身上,視人而定!
群投效應:群投效應就是指在一個領域出現大規模投資的現象,這個現象不僅體現在投資人的數量上,而且體現在資金額度上,縱觀歷史:但凡出現群投效應的領域不會有泡沫,但會有大量投資和創業者成為這個領域的犧牲品,這是市場對探索選擇的階段,它會選擇最懂這個領域的創業者和投資人給予獎賞,而那些所謂感性創業者和感性投資人將會成為這個領域的棄兒!理性創業者和理性資本家眼里不會有泡沫這個概念,所謂泡沫只是市場探索自己的犧牲品。
資本寒冬vs波浪峰底
從1997年到2015年,歐美國家“每隔7年就有一次經濟危機”的魔咒在中國也應驗了。因為社會性質的不同,歐美式的經濟危機不會對中國平民有多大影響,至少不會出現歐美國家那樣令人心寒的找工作現象。在中國卻會引來資本圈的“資本寒冬”。(注:資本寒冬往往是經濟危機的前兆。)歐美國家每隔七年就會有一次經濟危機。
七年是個什么樣的概念,就是每隔七年市場就會震蕩一次。那么引起震蕩的原因是什么?我的答案是:市場發展對其自身的調整。每隔大概七年,就會有一批新概念注入舊市場,并對整個市場產生影響。七年是一個周期,等新經濟形態融入舊經濟,便會迎來下一個周期,這個周期不一定是七年,也可能是八年,九年,甚至是幾十年,視時代而定,文明發展越快,或者文明越發達周期越短,文明發展越慢,周期越長。
現在人類經歷著文明轉型的高速發展期,互聯網也好,工業4.0也好,人工智能也好,甚至是VR和AR經濟的出現,都會導致經濟危機和資本寒冬周期的急劇縮減。新經濟形態為了探索自己,往往會摧毀那些舊經濟架構,或改善,顛覆原有的經濟形態。這些新概念會出現到各個領域。當舊經濟形式無法阻擋新經濟的到來時,市場便會震蕩。從而引發又一波經濟危機,其波浪振幅的大小由新概念經濟的沖擊而定。為什么會出現經濟危機,伴隨新經濟對舊經濟沖擊時,一定會有大批公司和資金成為市場調整的犧牲品,無論在舊經濟體上還是在新經濟體上都會涌現出大量所謂的“泡沫”,平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找工作難,創業者最直觀的感受是融資難,投資圈最直觀的感受是:泡沫多。
新事物的勝利
經濟危機也好,資本寒冬也好,它不會阻擋新事物的到來。這是市場選擇的必然結果。也是發展趨勢。即:物競天擇,擇優而取。當實體零售業競爭不過互聯網時,它就得降價,裁員,最后不得不倒閉,所以工作難找。對于互聯網創業者而言,他們就像一群爭奪一只小肥羊的狼,只有把其它狼咬死,你才能吃到更多的肉,對于那些被咬死的狼就是泡沫了。即:占比超過百分之九十以上感性創業者。他們的失敗會給感性投資人一個假象:行業(O2O)本身就是一個泡沫,所以不再對這個行業輸入資金,既而引發資本寒冬效應。雖然我們都懂這個道理,投資人卻不以為然,他是當事人,他們或許孤注一擲把所有存款都投了進去,行業風向標每一次轉動都會讓他們神經緊繃。這時只有理性資本家能客官對待了。
讓我們回想一下:馬云和劉強東時代的資本寒冬,他們都幾乎跑遍所有主流投資機構也沒有獲得成功,那時候人們也大肆鼓吹互聯網泡沫,這在我看來同樣是感性的,因為到今天而言沒有人再認為互聯網購物再是泡沫了,實際上也沒有什么泡沫,只有眼光狹隘的人罷了。(文/品途網,秦汗青)
文章編輯:Micronet微網 最好的微商城系統盡在Micronet微網
如需了解更多微商城資訊 可報名申請或撥打全國免費電話400-830-8248
聲明:本網部份文章為轉載文章,在每篇文章底部有說明,文章的觀點和立場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不代表微網立場,若是文章轉載中有侵范您的權益,請發郵件到 493149@qq.com或致電13922854199通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