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九色porn网址_亚洲综合伊人_91麻豆精品视频_免费吸乳羞羞网站视频

您好,微網歡迎您! 登錄  |  注冊
汕頭公司 |  深圳公司              咨詢熱線:400-830-8248               微網優點  |  視頻介紹 |  服務支持
開店咨詢
咨詢電話:400-830-8248
微網商學院
中國第一微商學院
網絡商學院
首頁 > 微信營銷
“中國式營銷”為何失效了
文章出處:微網  更新時間:2015-11-04  點擊率:
自2008年以后,我就基本不講中國式營銷了,因為我認為中國式營銷的時代過去了。

    自2008年以后,我就基本不講中國式營銷了,因為我認為中國式營銷的時代過去了。

 

    中國式營銷時代已過

 

    這個想法,是因為我有一個基本判斷:凡是以數量計量的產品,總量封頂;凡是以質量、價值計量的,增長無極限。

 

    今年上半年,各行業龍頭的半年報印證了這一點,都是銷量下滑,但很多企業利潤反而有增長。有人把目前企業困難稱為經濟危機,這是推脫責任的說法。

 

    經濟危機往往是消費品質下降,現在的危機反而是消費品質上升,所以我不認同是危機,我認為是機會。消費品質上升還不是機會?一時難受只是陣痛。我放棄中國式營銷,就是認為它很難帶領我們升級了。

 

    這個判斷特別重要:沒有經濟危機是消費品質升級的,這個在全世界都很難見到。

 

    中國經濟數量增長已到極限,必須轉入質量增長。一天喝幾瓶水有極限,但水的質量增長無極限;一天吃幾頓飯是固定的,但吃飯的價格增長無極限;吃方便面的數量在下降,但質量可以無限增長。

 

    近期在微信流傳一個數據:去年康師傅、白象、今麥郎的銷售分別下滑2.5%、12.87%、37.70%。不是經濟危機吃不起方便面了,是生活方式變化不愿吃方便面了。不拋棄中國式營銷,中國企業現在的問題就無法解決。

 

    還記得我們曾經說過的一些經典營銷語言嗎?如“不是名牌也暢銷”“不做品牌做銷量”“銷量為王”“持續增長”“以銷量破解品牌,以銷量托起品牌”“絕對的銷量產生絕對的品牌”。這些提法雖然曾經廣受歡迎,但都有時代局限。

 

    一句話,中國式營銷能夠幫助中國企業實現數量的增加,幫助中國企業做大,甚至在短期內讓跨國公司束手無策,但無法幫助中國企業實現有價值的增長。

 

    為什么提出中國式營銷?

 

    要講清為什么放棄中國式營銷,就要講清當初為什么主張中國式營銷。

 

    現在放棄,不等于當初錯了。當初主張是對的,現在放棄也是對的。因為時代變了,一切都得變。營銷是環境的產物,無所謂先進與落后,只有適合。這才是真正的營銷觀。

 

    有人說我和金煥民老師是中國式營銷的旗手,其實我只是吹鼓手。因為有《銷售與市場》這個媒體陣地,文章寫得比較多一點,口號喊得多一點。中國式營銷是中國的企業家們干出來的,不是我們吹出來的,旗手應該是企業家們。

 

    為什么要提出中國式營銷?

 

    中國的營銷必須與跨國公司有區隔,否則根本打不贏。就像小孩與**打架,根本沒法打。但是,中國營銷的啟蒙是受西方影響的,還是不容易逃脫它的打法。

 

    當時有兩個陣地:《銷售與市場》通俗地介紹了大量國外的營銷思想;屈云波的派力出版了大量圖書。

 

    中國的營銷啟蒙,就是學國外理論,學跨國公司。有一段時間,拿跨國公司與中國企業對比很時髦。一對比,中國企業一無是處,對跨國公司頂禮膜拜。按一些跨國公司人員的說法,中國企業就不該活。

 

    中國企業很悲觀。

 

    中國式營銷讓很多中國企業有了自信。跨國公司那套在中國叫好不叫座。在中國做得好的跨國公司,如可口可樂、寶潔,是最像中國式營銷的,但他們從來不承認,這是他們的心理優勢。

 

    我經常到一線,從來不迷信跨國公司那套,而且我們的做法很能奏效。

 

    中國式營銷能夠成立有兩個內在原因:

 

    一是中國太大了,僅僅中國市場就能夠培育出世界級規模的企業,這個觀點是模仿毛澤東的說法。規模太小,這個說法就不一定成立;

 

    二是中國消費者整體上與西方國家差別太大,可以培育出獨有的產品體系。非洲有些國家也很窮,但規模太小,西方國家拿高端產品賣給低收入人群,他們也沒辦法。

 

    上述說法,我總結為中國之大,給了中國企業非常大的“戰略回旋空間”,可以與跨國公司周旋。

 

    可以說,中國企業不是在與跨國公司對抗性競爭,而是在與他們周旋。你做你的,我做我的。非常像毛澤東的說法,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能活,我也能活,而且比跨國公司發展還快,在周旋過程中越做越大。后來事實就是如此,各個行業的龍頭幾乎都是中國企業。

 

    中國式營銷其實是在與跨國公司周旋。中國式營銷的核心,其實是不對稱競爭。這是弱者打敗強者的思維。

 

    我與金煥民老師曾經私下討論過,中國式營銷其實是有普世價值的,對發展中國家很有用,就是弱者打敗強者的思維。中國式營銷就是發現了這個規律,這個規律對弱者很有用。

 

    弱者打敗強者,這也是中國式營銷很重要的一點,并且是以戰養戰。在實操中,中國式營銷與跨國公司對比,最主要的區別是“品牌驅動”還是“渠道驅動”。

 

    跨國公司是品牌驅動,中國企業多數是“渠道驅動”。后來,陳春花教授(現在新希望的聯席CEO)2004年寫了一篇文章,終結了這個爭論。盡管有企業在傳播中還是講品牌,但真正有效果的是渠道驅動。最經典的做法就是“深度分銷”,試問哪個成功的中國企業沒有做過深度分銷?

 

    中國式營銷有一個天然避風港,我稱之為“渠道紅利”。中國的渠道是碎片化的,跨國公司很難辦,寶潔“三次下鄉”,都沒搞定渠道。所以,中國宏觀經濟的發展是“人口紅利”,微觀營銷的發展是“渠道紅利”。

 

    中國式營銷與西方國家不同,是非競爭性的

 

    很多人錯誤理解西方營銷是科特勒的4P,其實西方早就不是4P了,西方是1P,就是產品或品牌,只有中國是真正的4P。比如,西方的通路基本不存在了,西方基本沒有促銷(SP)。西方的環境逼得企業只有做研發(產品)、做傳播(品牌)。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招。所以跨國公司的做法也是適應西方環境的結果,無所謂先進與否。

 

    陳春花教授有個“非競爭”的說法,中國式營銷與跨國公司就是非競爭。真正與跨國公司打,中國企業是打不過的,但是用非競爭的方法呢?

 

    在4P的每個領域,中國式營銷與西方企業都不同,這就是非競爭。

 

    1.產品

 

    2010年之前,中國幾乎所有行業的主流產品都是行業“入門級”的,“排浪式消費”一定是入門級的。就像第一次買車,通常是入門級的。入門級的產品,跨國公司早就不做了,做出來也丟人。我們現在對“入門級”的產品也很不滿意,但一二十年前可是很滿意喲。

 

    入門級的產品都讓中國企業占了,跨國公司是高點,但叫好不叫座。因為中國市場本來就是入門級的。

 

    2.價格

 

    中國企業的產品價格,至少比跨國公司低一半。價格低不應該受到指責,畢竟中國消費者買得起了。價格低至少解決了“消費饑渴與購買力不足”的矛盾。

 

    3.渠道

 

    中國把渠道分為通路和終端,這是西方所沒有的。通路基本是中國企業的天下,終端現在中國企業也開始占主流。

 

    4.促銷

 

    跨國公司主要做傳播,中國主要做SP(SalesPromotion)。從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開始,中國企業的SP支出就遠遠高于廣告。有些跨國公司的經理剛到中國,是不做SP的,后來發現SP很有效,就比中國企業做得還狠。

 

    中國企業在哪個P上與跨國公司在同一頻道?

 

    2008年時,多數行業龍頭企業已經是中國本土企業,這是以前不可想象的。它不是靠跨國公司那套做大的,只能是中國式的。結果上證明了中國式是成功的。

 

    如果用一句話總結:中國企業利用了中國市場的“原始”以及“原始”所產生的復雜,以及跨國公司對“原始”的不屑和不適應,并最終取得了成功。

 

    利用原始及原始形成的復雜參與競爭,這招很奇妙。這個思路,在毛澤東那里就有。所以,中國式營銷是推崇毛澤東的。

 

    跨國公司左右為難,跨國公司如果不降“身價”,它只能占一小部分份額。跨國公司如果自降“身價”,沒有“身價”的跨國公司還不如中國企業呢。中國經理人提的很多“合理化要求”,總是被跨國公司總部拒絕。這是兩難,不可求全。

 

    當市場不再復雜和“原始”,中國式營銷失效了

 

    當中國經濟取得成功,當中國市場不再復雜和“原始”時,中國式營銷的環境就已經不存在了。如果說中國式營銷為什么失效,僅有這一句話就夠了。

 

    2008年之后,我為什么不提中國式營銷了呢?問兩個問題就行了。第一,中國市場還“原始”嗎?中國企業還需要利用“原始”為武器嗎?第二,中國企業還不敢與跨國公司直接對位競爭嗎?《中國式營銷》這本書就是2008年出版的,剛出版就終結了。

 

    中國市場的變化,我大致用三個方面來概括:

 

    一是產品體系與跨國公司同級;

 

    二是渠道空間沒有了,“渠道紅利”沒有了,喪失了中國式營銷的生存空間,娃哈哈是個代表;

 

    三是社會從工業文明進入了信息文明,傳播方式發生了變化。

 

    這三個方面今天不可能分析得很全,但要提出來。

 

    放棄中國式營銷,不等于進入跨國公司的營銷體系,而是開創全新的營銷體系。跨國公司面臨的問題可能比中國企業更大。比如可口可樂、寶潔,現在狀況都不是那么好。

 

    開創中國式新營銷

 

    我的感覺是目前傳統跨國公司幾乎還沒找到出路。

 

    1.產品“新主流”

 

    還是先說產品,對市場的理解反映在產品上,做營銷的一定要懂產品。

 

    前面講過,沒有經濟危機是消費品質的上升,中國目前面臨的情況恰恰就是這樣,所以不是經濟危機,而是結構調整。具體表現就是:

 

    所有實體產品行業,只要以數量計算,都是“數量封頂”,數量不能再多了。但是,品質在上升,毛利在上升;品質上升到與西方國家同級的水平,所以中國出現了第二次“崇洋”潮。

 

    很多人批評中國的“崇洋”潮,比如到日本買個馬桶蓋。很多朋友出國,買回大堆東西。這個現象不能批評消費者,消費者在以行動告訴企業家:我對國內的產品品質不滿意。

 

    企業家應該判斷風向,這是一個品質上升的大好時機。要研究一種現象,而不是罵一種現象。

 

    品質上升到什么程度呢?我稱之為“新主流”。

 

    中國的“新主流”就是西方的老主流,就是中國游客到西方國家買回來的那些東西,當然不是指奢侈品。

 

    一定要清楚,中國消費者的消費與鑒別能力已經與西方社會基本持平。京滬廣深的消費水平在全世界都是高的。以前在中國高高在上的產品現在已經適合一般消費者了。現在產品質量問題為什么突然多起來了?其實質量沒變化,甚至更好了,但消費者更挑剔了。一些70后80后的父母,都是從國外給孩子買東西。

 

    新主流這個詞,這兩年我一直在推廣,是我與史賢龍老師兩人提出來的。凡是聽過我們課程的人都認為特別好,“新主流”是方向,是機會。

 

    中國式新營銷,一定要從產品開始。

 

    大家注意,市場的變化一定表現在產品上,即你判斷消費者需要什么樣的產品。

 

    “新主流”的標準是什么呢?除了前面講的與西方主流質量差不多外,還有三個標準。

 

    (1)口碑型

 

    什么是口碑?口碑首先是自己滿意,一定是由衷地喜愛,不由自主地贊嘆。一次嘗試,連續購買。其次,口碑具備傳播特征,向他人真誠地推薦,而不是基于商業目的地推廣。

 

    (2)魅力型

 

    什么是魅力?一見就喜愛,發自內心的喜愛。這是感覺上的巨變,顏值高。如果說口碑型是對內在品質的要求,那么魅力型就是對外在品質的需求。

 

    (3)價值型

 

    也就是附加值更高,毛利更高。價格通常超過“雙低”產品50%,毛利是“雙低”產品的一倍以上。

 

    口碑型、魅力型、價值型。新產品開發必須圍繞這三個方向。

 

    今年上市公司上半年報,多數是銷量下滑,利潤上升,就是在做新主流。比如統一在做“5元+戰略”,就是5元以上產品。以前碗面才5元,現在袋裝就要5元,否則肯定不好吃。乳制品都要模仿光明的莫斯利安,送禮都送莫斯利安,送優酸乳就丟人了。啤酒要喝原漿,連生啤檔次都低了,回歸到德國沒過濾的原漿啤酒。這些都是新主流。

 

    每個行業都要找出新主流。不管你原來的品牌怎么樣,只要把新主流做出來,消費者很容易就認。我發現這兩年市場上賣得好又賺錢的產品,都是符合新主流的。

 

    新主流可不僅僅是個產品問題,定價體系、銷售隊伍都要調整。比如,已經習慣了中國式營銷的隊伍就有問題。中國的營銷隊伍普遍怕做高端產品。“新主流”產品做出來了,業務員、經銷商一看,價格這么高,怎么賣得動,再好的產品都被否決了,因為業務員和代理商已經習慣了低價產品,特別是渠道,只要價格稍高,不管產品好不好都否決了,好產品都做不成。這批隊伍要換,或者改造。

 

    現在的情形是消費者敢花錢買、業務員不敢賣。前幾天,我做了一個產品,找幾個消費者座談。他們說,價格一定要高30%至50%,價格不是問題,不能太低。價格越低,我們越不相信。購買力根本就不是問題。他們為什么這么說?因為我讓他們體驗了一下,確實好。所以,新主流產品出來后,根本不要找業務員和經銷商問,直接找消費者,不要告訴他們價格,只問體驗后的感覺如何。

 

    現在的消費邏輯發生了變化,先體驗再傳播。你要是真對產品有信心,敢讓上萬人體驗,傳播效果一定好。

 

    2.渠道新變化

 

    中國的渠道紅利沒有了,但渠道多樣化仍然存在。相比而言,西方是終端多樣化,中國是渠道多樣化。電商在西方發展慢,主要是西方終端多樣化,很成熟,電商不容易找到生存空間——這是馬云說的。中國現在至少有通路、終端、電商三大渠道體系,都要利用。

 

    請注意我的表述,中國是渠道多樣化,西方是終端多樣化。引申出很多差別。

 

    比如終端體系,現在受電商影響很大。電商對小終端影響小,對大賣場、百貨商店影響非常大。那怎么辦?對傳統終端,因為價格敏感型消費者都到網上去了,剩下來的終端消費者價值提高了。國美的實踐已經證明,事實就是這樣。蘇寧做電商,銷量增加了,但虧損了。國美的電商稍差,但專注終端調整產品結構,反而賺錢了。所以,越是終端銷量下滑,越要堅定做新主流產品。

 

    國美去年在電商環境下的終端實踐,對我重新認識終端影響很大。對于通路,在產品結構調整時,通路會變成阻路,越是好市場,新品做得越差。怎么解決新主流在通路的推廣,我的體會就是“倒著做通路”,這是多次結構調整的經驗:先做消費者體驗,體驗好再做終端,終端好再拉動代理商。這就是倒著做的思路。

 

    產品升級,倒著做是非常有效的辦法。

 

    3.工業文明進入信息文明

 

    社會從工業文明進入了信息文明,我判斷這是最大的變化。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發生了變化。營銷的本質是信息不對稱,現在信息越來越對稱了。信息文明帶來的結果是獲取信息的方式發生了變化,比如看電視的人少了,看門戶網站的人也少了。我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就是營銷傳播的方式。所以,營銷也從4P變成了4E。

 

    4E,一是體驗(Experience),二是費用(Expense),三是電鋪(E-shop),四是展現(Exhibition)。

 

    這就是新的消費邏輯,但傳統營銷人不一定能接受。

 

    一個大企業的市場部經理給我講,他們新品很好,廣告投放也很大,但賣得很差。現在廣告效果這么差,為什么還投電視廣告?經理說,歷史經驗告訴老板,廣告是有效的。所以,盡管廣告效果差,也需要歷史經驗再次告訴他,廣告不行。我告訴他,你的這點廣告費,可以讓幾萬人體驗一次,幾萬人體驗一次,這么好的產品還不賣瘋了?但老板就是相信歷史經驗。很多老板面對困難,還在相信歷史經驗,這是可悲的。

 

    放棄歷史經驗很難。2008年我不講中國式營銷了,去年我放棄傳統營銷研究了。不是不做,是不做研究了。我得超越自己,盡管年齡很大了。前不久,我講了一句話,轉型與年齡無關,年齡大也要轉型。

 

    中國式營銷失效了,但新營銷是什么?我還在琢磨,肯定不容易琢磨透。信息文明剛開始,怎么可能就琢磨透了呢?我現在琢磨90后,因為他們是信息社會的原住民。我的孩子是90后,她說,00后才是信息社會的原住民。

 

    我只能分享到此了,后面很多沒想通,還要研究。(文/銷售與市場,劉春雄)

 

    文章編輯:微網網絡   最好的微信商城系統盡在Micronet微網

    如需了解微信商城,可報名申請或撥打全國免費電話400-830-8248

 

聲明:本網部份文章為轉載文章,在每篇文章底部有說明,文章的觀點和立場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不代表微網立場,若是文章轉載中有侵范您的權益,請發郵件到 493149@qq.com或致電13922854199通知刪除,謝謝!

QQ咨詢  技術總監  微網顧問  陳經理  渠道經理  

免費電話 免費熱線:400-830-8248  

微信咨詢  

注冊開店

代理加盟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