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經濟作為一種未來核心商業的新模式,隨著8月6日由騰訊主辦的社群大會在北京召開,社群關注度不斷提高。目前國內的社群模式取得成功的案例有:小米手機、邏輯思維,顛覆式創新研習社等。由于這些案例的成功,掀起了一股社群經濟的“熱潮”。所以傳統企業想借助社群轉型,互聯網企業想借助社群革新,社群模式越來越受到企業的重視。
社群按照傳統的理解,就是以血緣與地理位置為劃分的一種傳統人際關系結構。而互聯網帶來了超越地域的聯系與連接,社群成為一種擁有強關系、相同興趣、愛好或者價值認同感的人共同組成的一個群體。
社群的火熱讓很多企業蠢蠢欲試,據觀察,目前中國較成功的社群有以下幾類模式:
1.產品型社群。
典型企業為小米科技,小米科技初創時精心挑選了100位超級用戶,參與MIUI的設計、研發、反饋等。借助這100人的口碑傳播,MIUI迅速得以推廣。這100多人就是社群的第一批種子用戶,這些用戶具有強大的參與度,與企業是一種平行的關系,而不是單純的消費者與商家的關系。單純的消費者想要更多的是利益(比如:打折,優惠券等)而這100多的用戶更加具有包容性,包容企業的過錯,參與企業產品的研發。他們之間有著朋友間“患難與共”的聯系。例如:小米科技有最新的版本體驗,配件研發的成功也會第一時間告訴這群人,形成一種朋友間的連接。而相同,這群用戶即使小米手機軟硬件出現問題,也會盡力去幫助,擁護,而不是離開。因此,小米科技的成功和最早的這一批社群用戶有著莫大的關系。
2.自媒體社群。
典型的就是羅振宇,羅振宇的《邏輯思維》是社群經濟最早的定義者與實踐者,尤其是羅振宇在四個月內兩次招募付費會員,入賬會員費近千萬的故事,讓人對社群商業的力量驚嘆不已,而他做的是每天一段語音,每周一期視頻脫口秀,不帶重復,和當下生活聯系緊密,接地氣,能夠引人深思、給人啟發,持續而優質的自媒體內容,塑造了他的魅力人格。關鍵是這種魅力人格,產生了鐵桿用戶,他們擁護支持羅振宇,甚至愿意付出金錢。而羅振宇也給予這些用戶關于《邏輯思維》的定制圖書,各種活動的優先,一起游山玩水等。這之間的關系是相互的,沒有粉絲,只有朋友。用戶對羅振宇的支持好比朋友間的欣賞,而羅振宇對用戶好比朋友間的幫助,提供有用觀點,一起活動游玩等。
3.女性自組織社群。
典型的為趁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2015年8月拿到2000萬A輪。趁早創始人王瀟:趁早提倡的是在乎人性里應該被訓練出的理性和自律。據了解,趁早在全國眾多城市擁有“趁早讀書會”,該讀書會會自發策劃一些活動,例如:職場分享,電影沙龍,心理講座主題等。對于趁早社群成員來說,這些活動主要能夠拓寬知識面,解決問題,讓大家一起成長,能夠認識一些志同道合同頻率的朋友等。趁早總部會給予讀書會一些巡回演講,跑團基金的支持。而讀書會的發展,會聚集一部分擁有自律性,有追求,同頻率的女性,形成一個社群。并由此打響趁早品牌的知名度,兩者之間更多的是平等的連接,共同進步。
4.學習型社群。
典型的為顛覆式創新研習社。顛覆式創新研習社是針對互聯網思維的學習組織。該社群以年為單位收會費的形式聚集一波愛學習的人群。進該社群的人員有著相同的學習愛好,都是想改變自己或者是有創業夢想的人群。研習社主要為學員找名師提供大課供社員學習,而社員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還可以認識到志同道合的朋友進行社交。據觀察,兩者間的聯系圍繞著一個關鍵詞就是:學習。以學習為紐帶聚集一幫人,形成一個學習社群。
社群的類別遠不止以上幾種,還有例如:品牌型社群,興趣型社群等等。那么到底需要具備哪些關鍵因素才能做成一個社群呢?
據觀察,不管什么類型的社群都有幾個相同的關鍵詞:平等,興趣,分享。
平等:企業(個人)與粉絲,粉絲不被稱作粉絲,而是你的朋友,伙伴。每個人都擁有獨立的想法,都需要被尊重與認可。而社群給予了你這個圈子。
興趣:都擁有同樣一個興趣,比如:對小米手機的興趣,對羅振宇的興趣,對學習的興趣等。
分享:社群的伙伴都是愿意分享,在互聯網時代,信息的流通,早已經不是獨享信息的時代。而也只有分享才能把社群壯大,吸引更多的人。
除了以上三個關鍵詞,構建一個社群,
1.開始要有穩定的內容輸出。比如:小米手機產品的輸出,羅振宇老師語音內容的輸出等。要有一個點能夠吸引到相應的人群追隨。
2.滿足人的某種需求而建立。比如:交友,學習,生活,商業等。也就是社群定位。
3.去中心化,人人都是自媒體。目前社會,每個人都是一個主體,都渴望成功,渴望被認可。有這么一種情況:如果一個社群規模太小,大家不愿意加入,如果一個社群規模太大,大家又因為缺乏存在感覺得無趣。因此社群一定得滿足成員被尊重,被關注的需求。
4.互動運營,擁有社群成員后得打造一個引導社群用戶進行自運營、自傳播、自組織。否則,新鮮感一過,新建立的社群便會銷聲匿跡。
5.打造情感的認同。一個成功的社群核心最終必定是情感,類似信仰。
社群并非一朝一夕,社群講究的是一個團體的共贏,社群成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性判斷,而不會盲目的跟從。在2015年8月社群大會上騰訊即通應用部總經理張孝超表示:
社群1.0以2002年騰訊QQ群首創群聊形態為代表,是基于互聯網人群聚集、信息互通與傳遞為核心目的;
社群2.0則是基于興趣的陌生人社群,在熟人社交之外,陌生同好成為常態,同時運營者的差異化策略,逐步形成社群獨有的文化效應和歸屬感,品牌號召力日益顯著;
社群3.0時代,社群以連接一切為目標,不僅僅是人的聚合,更是連接信息、服務、內容和商品載體。
那么在未來,用戶對產品,知識的需求不再單一,會需要更多的信息與服務。也會對企業品牌產生情感,那么對于沒有社群擁護的傳統品牌是否還能站得住腳?而在社群3.0時代,“社群模式”是否會成為企業與用戶交流的一種新模式?(內容由億歐網提供)
文章編輯:微網網絡 最好的微信商城系統盡在Micronet微網
如需了解微信商城,可報名申請或撥打全國免費電話400-830-8248
聲明:本網部份文章為轉載文章,在每篇文章底部有說明,文章的觀點和立場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不代表微網立場,若是文章轉載中有侵范您的權益,請發郵件到 493149@qq.com或致電13922854199通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