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的便利店就像一個全客層的大綜超一樣,試圖滿足各種年齡段、各種階層的社區顧客。但無論如何,便利店和那些中小店鋪作為零售商來說,一些基本法則是不能違背的,能否留客、聚客,還是要看店面的“零售性”足不足。
新一代便利店
正如12年前的非典,讓很多人關注到電商的重要性。今天的霧霾,逼迫人們放棄在開放場地的活動,他們要么聚集到大型的購物中心,要么干脆不出門,依賴于離家更近的中小型標超,甚至便利店。便利店是近年各業態中銷售額增幅最快的業態。
為什么以往的社區夫妻店沒有做起來?
它們的店頭包裝、店面氛圍和商品結構、商品品質實在趕不上社區居民的需求變化。
而新一代的便利店不一樣,它們就像一個全客層的大綜超一樣,試圖滿足各種年齡段、各種階層的社區顧客。
它們何以成功?三個要素:
小——店面較小,不僅僅縮短顧客的店內購買動線,而且節省店方的租金(盡管很多社區門臉相對于區域中大型商圈的租金已經相當便宜,但小店面可以節省更多租金)。
貼——小店帶給顧客便利,但同時也必然要放棄對品類豐富度的選擇。從大綜超幾萬個單品下降到1000個單品(甚至700~800個單品),你怎么能留住客流?怎么在留住客流的同時還能兼顧毛利水平(如果流行的通用品牌過多,則無法拿到好的毛利空間)?“貼近生活”是唯一的選擇,這不是一句水話,而是說要從社區顧客的洗手間、廚房、臥室以及出行方式等各種細節出發去考慮商品的配置。
心——小型店鋪經營者的“心”必須是超前的,因為你的敵人太多、太大。因此在全球各個市場的便利店或小型超市,都是最積極嘗試新產品的商家。它們甚至要學會引領“時尚”,例如很多易攜帶小包裝的美容產品,是在便利店最先做起來的,“小巧”和“精致”本身就是時尚。
小店O2O:把配送員做成營銷員
但無論如何,便利店和那些中小店鋪作為零售商來說,一些基本法則是不能違背的。
當你運用零售的眼光去看順豐嘿客,會發現大量問題。這里有個前提:順豐要么就不做這個店面,如果要做,就應該把它做好——否則就是浪費。對于緊貼社區的實體店來說,如果不能從店面角度就產生吸引力,那么,它的線上部分也不會好到哪里去。
顧客面對一個冷冷清清的實體店面,他會怎么樣去想象網店的購物氛圍?
你以為網店做豐富了,實體店就可以簡單嗎?
錯了!
對于一個店鋪品牌,兩種體驗是相互影響的。從照片你就可以看出,順豐明顯浪費了自己的落地櫥窗和進口處的陳列位置。盡管它用重疊粘貼的單品海報、促銷小黑板和易拉寶來豐富自己的門臉形象,但是它忘了那些能產生動銷的花樣陳列和“貨賣堆山”,更別提店堂的色溫設計和透視效果。
也許他們在想:我做網店就是為了減少實體店的店頭庫存成本。但不要忘了,顧客不會喜歡到一個“貧乏”的店面買貨。
順豐嘿客比那些夫妻店唯一卓越的一點是:它沒有浪費自己的店員和配送員。在傳統店面,店員總有30%以上的時間是閑置的,即每天有3到4小時以上他們是沒有生產力的。這是個極大的浪費!
1919酒類連鎖、品勝電器連鎖等模式,只是將店面的部分員工釋放為配送人員,就已經產生了巨大的效果。更何況他們在實踐中走得更遠。
例如品勝的店面加盟商發現,盡管有時真正從網絡轉過來的配送訂單不多,但配送員在送貨上門時,尤其針對一些機構、公司客戶,可以暫時擔任“營銷員”的職責,對自己門店的商品和服務做簡單推介;其結果是,整個店面綜合下來的客流量和消費額都提高了。
話說回來,如果你的配送員提升為營銷員,那么最終由他們吸引到實體店面的客流,仍然受到實體店面的商品、氛圍和服務影響。能否留客、聚客,還是要看店面的“零售性”足不足。
順豐嘿客丟掉了一個重要客群
很顯然,順豐嘿客的黑色系店頭設計,已經將多數老年顧客擋在門外。
假如它有所改變,它又該如何吸引老年顧客?
錯了!不是吸引,是去迎合。
順豐嘿客網店的品類中,食品生鮮、糧油特產是排在第一位的。很好!這正是老年人所需要的第一品類;而且順豐有完整的配送體系可以將這些商品配送給老年用戶。
順豐嘿客當然可以將自己的目標顧客定位在年輕群體身上。但問題是:如果社區的家庭結構中,行動不便但空閑特多的老年顧客已經占到很大比例,并且他們仍為家庭、孫兒的健康飲食而操心時,為什么要放棄這塊市場呢?你認為老人就不具備對“優品”的購買力嗎?
北京超市發用100余家門店,做到40億元的銷售額,平均每家門店的年銷售額超過3000萬元,即每天創造8萬元的銷售額。但它大部分都是中小店鋪,比較大的一家也不過是一家4000平方米的標超(超過5000平方米才叫大綜超),但每年銷售額超過3億元。
它的顧客結構中,盡管每店不同,但老年顧客占到相當大的比例。超市發對老年顧客的一個重要理念是:要讓自己的門店進入老年人的生活作息表,也就是說,老年人一周乃至一天當中總要來一次超市發。
如何做到這一點?
從零售角度,你至少要有一個“老年商品區”,否則無法形成清晰的商品印象。同時,你必須關注一些針對老年人的促銷手段,很明顯,也許年輕人對試吃、試用沒有太大體會,但老年人卻對明顯帶有附贈感覺的現場嘗試很感興趣。
最后要提醒一句,你別以為超市發的年輕顧客比例就很少,它35歲以下的年輕顧客群比例占到整體客流的1/4。
為什么超市發根本不怕電商?
如果只是在商品和氛圍上做一個改進,就想攻占社區,那給你的競爭對手留下的門檻就太低了。
實際上,服務,乃至超越服務的親朋關系,乃是牢牢社區市場的必備基礎。
我的一位老師,在他居住的社區,觀察做得最好的那家社區便利店,發現它的店主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叫得上社區內幾乎所有的居民的姓和敬稱。
北京大學陳剛教授在《創意傳播管理》中闡述當前的營銷變革:
“今天的每個用戶都是鮮活的個體,即生活者。生活者與環境、相關群體以及其他個體之間有著各種各樣的互動行為,同時,這些鮮活的個體也與各種層面的營銷傳播活動相互關聯并產生互動。因此,在互聯網這樣的數字生活環境下,商業機構必須與生活者相互依存才能獲得成功。所以,營銷者必須將自己定位于為生活者提供所需要的各種服務的供應商,即生活服務者。”
實際上不僅僅是數字環境下,在實體環境中,“生活者”的人格特征也越來越鮮明——或者直白地說,經過各種生活理念的洗禮,各個階層、各個年齡段的人們都正在嘗試著回歸生活。服務經濟的時代來臨了,同樣的,這服務伴隨的是顧客越來越關注店面人員與他們的交流,或者叫“社交”關系。
在與社區的社交中,實際上自然而然地產生了服務和銷售,也隨之完成了市場調查,并進而完成了品類調整和促銷設計。也就是說,店家要讓自己融入社區,讓自己就是這個社區的“生活者”。
例如超市發,它早已建立一系列制度:每位員工負責周圍社區中5至10戶孤寡老人的照顧,定期去幫助老人購置生活用品、拆洗被褥、與老人談心;同時在店內硬生生擠出一小塊地方作為老年人休息區(本來它的店就不大),并且鼓勵員工與老人們聊天(老人來的時間一般是非高峰)。當這些已成為超市發員工生活的一部分,按超市發自己的說法:市場調查也完成了。像順豐嘿客這種門店的年輕店員,你和社區顧客,能聊得來嗎?
所以超市發根本不怕電商,不僅僅是因為它早開始1.5公里送貨制度,更因為:“其他電商配送人員上門,居民都不一定開門,畢竟安全事故很多。而超市發的員工本身的流動性要小很多,很多員工與周邊居民都已經非常熟悉了。”
生命力超強的零售制造商
1.小米就是新一代零售制造商
有人可能覺得我們太過夸耀超市發案例。我們要說的是,它的業績證實了我們的說法,但我們也必須承認,它在某些方面并非那么成熟。
比如超市發總裁李燕川先生曾說,他特別欣賞美國全食超市(WHOLE FOOD)的做法,例如“用故事化的文字標注出食品的產地、運輸過程等,極大地滿足了消費者的健康需求”。
全食超市這種做法,首先不是具備“故事化”“文學化”的能力,而是要特別熟悉上游的產品制造和供應。
我們前面所說的凡客的新生,同樣在啟示我們:零售商必將發展成為“零售制造商”。其實,從提供顧客價值這個角度看,零售商和制造商本來也沒有什么界限。甚至在近年興起的品牌那里,例如小米手機,其最初的制造和零售就是合體的——難道它在微博端發搶購碼就不是零售嗎?
更不要說在零售業界早就有的兩種中央廚房:中央研發式和中央制造式。
7-11屬于前者,它在每個城市都會設置一個針對該城市的中央產品研發中心,以食品為主,會通過高層帶頭來嘗試制作各種食品,并進行嚴格的品嘗和篩選。如果研發成熟,它就會尋找相應的制造商來供應。如果你在7-11的店內看到有20種新推出的熟食,那么其背后儲備的新品研發可能包含幾百到上千種。
像味多美這樣的蛋糕店(它實際上也是一個零售制造商),既有現場制作的產品,也有中央廚房提供的產品,而且是制作好了運送過來的。
這種模式實際上很多零售商都可以參考,甚至在一個單店層面都可以運用。如果你的社區內老年人或宅族很多,那么店面可以將一些商品打成“套餐”或“組合包”,并在特定時間送到社區里各個顧客的行動線路上進行售賣。
電商同樣可以成為“中央廚房”,如果你的品類足夠多,并且積累了不少庫存,就可以考慮將商品組合成生活所需的“套”或“包”,并將一個社區店迅速改造成一個你的分銷店。那些以為只要涂一面墻的二維碼,或樹幾個商品介紹易拉寶,就能吸引顧客到網店的做法,基本上是無效的。實體店天然的作用就是通過展示、觸摸和人際對話,來創造銷售,甚至是交叉銷售。但所有的交叉銷售都有一個初始點,也可能就是一個本店的爆款或說“磁石商品”;但對于這個磁石商品來說,沒有實物就沒有一切。
2.你以為我賣A,其實我賣Z
爆款,或者說實體店里的“磁石商品”,一定就是你店家預先以為或者說預先選擇的“爆款”嗎?不一定。
我前兩天突然看到以前名噪一時的“快書包”,因為資金耗盡尋求出售,我感覺非常可惜。
我知道快書包會真的用一個特別設計的書包(見下圖)來給顧客送書或其他禮品。我身邊的朋友,還有我在微博等社交媒體上看到的朋友,很多都是因為這個包才去買那些書或禮品。
真正可惜的是,原本這個書包可以成為一個蘊含某種內涵、某個故事的“爆品”,并成為快書包的一個發力點。但是,它錯過了。如果這個書包,能銷售500萬個,哪怕一個書包只有1塊錢利潤,那么快書包就可能繼續活著,并活得很好。
快書包最核心的資產,是他的創始人和營業方式帶給人們內心的一種感覺,一種style。但這種style沒有附著在某個商品上,沒有幫這個快遞“零售商”站住腳跟,實在有點可惜(我第三次說可惜了)。
出乎意料的零售爆品,其實,總是在現實中出現。
你認為7-11是一個便利店,但它賣得最好的是現場烹制的飯菜,這讓它更像一個便利餐廳。正如沃爾格林是當今美國最以創新著名的連鎖藥店,它歷史上讓顧客記憶最深刻的、賣得最火的,是它自制的冰淇淋。
這背后其實藏著一個跳出行業限制的邏輯。你看:
快書包的書包:自制的;
7-11的飯菜:自制的;
沃爾格林的冰淇淋:自制的。
要知道,它們本來的商業模式中的主流產品——書、日用品、藥品,在這些產品上零售商面對的都是強大的產業鏈上游,根本就沒有掌控價格的可能,也就沒有擴大盈利或者大打價格牌的可能。但在自制品上面,零售商才擁有自己的空間!
3.回歸根本
零售已經無處不在,誰都可以來做零售。雖然新近的零售商不一定都懂得零售的法則,但趨勢就是在逼迫零售商回歸根本。
現在剛剛火起來的各種“海淘”,從食品、服裝已經走向汽車(例如海淘車),但其本質的賣點是:顧客希望買到全球更好的產品。
此時,如果你證明你在中國制造的商品在品質上完全能優于國際商品,你不就贏了?
最著名的零售制造商就是ZARA、優衣庫這些時尚品牌,但實際上它們大部分的商品都是在中國制造的,只是在布料、印染、打版等工藝環節導入了日本的技師和技術。我們當然要承認這些環節是非常關鍵的,但是說到底,它們不是不可復制的。
如何能避免一直的模仿和復制?零售商只有走到顧客前面去,從“引領潮流”而非“跟隨潮流”方面去考慮自己的品類更新。
我們當然知道“引領潮流”的成本很高。但有很多種方法可以降低其中的風險和成本。在這方面,我們還是要回到這一章節的最初那三個字:小、貼、心。同時,我們還要考慮,是否要從采購機制上,給予那些創新供應商更多的資源,甚至就搭建一個平臺,專門來試驗創新產品,畢竟,我們的零售商有充足的貨架、門店和人員,足夠進行任何商品嘗試。
我不希望今年實體店超越網絡店僅僅是因為價格。如果實體店沒法引領或創造消費潮流,則依然沒有未來。對網店來說,一樣。(via品途網)
文章編輯:Micronet微網 最好的微商城系統盡在Micronet微網
如需了解更多微商城資訊 可撥打全國免費電話400-830-8248
聲明:本網部份文章為轉載文章,在每篇文章底部有說明,文章的觀點和立場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不代表微網立場,若是文章轉載中有侵范您的權益,請發郵件到 493149@qq.com或致電13922854199通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