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環”聽起來非常形象化,聽者總能在腦子里想象出一個圈來。在O2O閉環中,總能想到線上占半截、線下占半截,圈內有方向能流動;營銷占一截、交易占一截、服務體驗占一截,構成線上線下的同心圓圈,能轉動能隨機匹配
從營銷視角看馬云,主要有三個維度:
1.機會。沒有機會,莫談營銷。你要么去創造機會,要么去發現機會。舍此,都是奢談營銷。也可稱之為機會意識。機會意識,是營銷思維的支柱。
2.價值。機會,要么意味著未被徹底滿足的需求,要么意味著新需求。抓住這樣的機會,最核心的問題是提供更好的價值或者新價值。無論是用舊瓶子裝新酒還是用新瓶子裝老酒,都不足以抓住這樣的機會。也可稱之為價值意識,或者價值創造意識,它是營銷思維的根基。
3.戰略。營銷視角下的機會,本質上都屬于戰略機會。比如電商,這樣的機會估計從出現到成熟,需要經歷二三十年。如果沒有戰略洞察力和戰略規劃能力,要么會成為匆匆過客,要么會將戰略機會戰術化。
商超在中國正是戰略機會被戰術化。假如,我只能說是假如中國的商超具有戰略洞察力和戰略規劃能力,不是一味盤剝制造商,而是與制造商結成戰略聯盟,它們何至于在電商面前如此狼狽?
盤剝者最終一定會被盤剝,剝奪者最終一定會被剝奪。這是社會規律,當然也是營銷規律。當商超崛起時,它們憑借市場機會——中國商業進步過程中出現的戰略性市場機會,以綠林好漢的姿態,打家劫舍的方式,展開了對實力遠比它們大得多的制造商的盤剝和剝奪。自己貌似發展起來了,但真正起來的貪婪和空殼,根本無力應對同樣是光腳起家的電商。
當人們感嘆互聯網橫掃傳統經濟的能量時,我感嘆的則是鼠目寸光的商超和空有其表的中國制造業。我認為中國商超的慘淡咎由自取,也同時認為中國傳統制造業的行業龍頭企業多數最終很難修成正果。
謂予不信,看看世界知名企業,有幾個在電商面前潰不成軍的?
在美期間,馬云出席克林頓全球倡議大會時,與美國前總統克林頓一家人及美國商界大佬暢談上市感想。談起阿里的成功,馬云表示,是因為中國的貿易結構實在太爛了,才給了阿里機會。馬云說:為什么美國的電商卻不怎么樣?因為基礎結構太好了。在美國,電商就是一道甜點,但在中國卻是一道主菜。
從這段話看,對于自己的成功,馬云很謙虛。把他的話翻譯過來,意思就是,在中國的傳統經濟領域,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中國的太爛和美國的太好,在馬云眼里相映成趣,這的確耐人尋味。
商業世界有其自身規律。問題是,由于中國經濟發展過于迅速,經濟體量的增長速度遠遠快于商業智慧的增長速度,很少有企業家能夠超越市場、營銷、行業,從商業的角度去思考經營、思考戰略,于是,中國有企業領袖,卻十分缺乏行業領袖,更不用說商業領袖。于是,經濟體量很大,結構很爛。這讓馬云像趙云一樣,在千軍萬馬之中取上將首級易如探囊取物。
對于中國行業龍頭企業的行為,舉個例子加以說明吧。
康師傅在中國方便面行業一家獨大,它本來是可以做行業領袖的。但是,由于它具有壟斷地位,它不愿意冒險引領行業創新。看看方便面行業哪個創新是它引領的?它不往上走,一方面把小弟兄們壓得喘不過氣來,另一方面,中國的消費者只能忍受方便面永遠“就是這個味”。
進一步說,如果它能夠領導方便面行業與商超博弈,一定會有另外一番景象。結果卻是,它與商超一起,通過買斷排面,讓小弟兄們要么以更大的代價進入商超,要么干脆進不了商超。
有這樣的行業龍頭,既是行業的不幸,也是中國商業的不幸。
我認為,商業領袖是那些能夠超越行業、市場,從經濟發展規律上思考企業營銷、經營活動的人。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發現或者創造市場機會,讓市場機會、價值創造最大化,讓企業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
在以往的發展歷程中,中國企業一紅就死,在經濟新常態下,中國的行業龍頭企業比有活力的中小企業更迷茫,原因何在?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沒有跳出企業、跳出行業思考企業經營的意識、胸懷和能力。
沒有人要求企業胸懷天下,也沒有人要求企業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恰恰是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對企業提出了這種要求。
你沒有能力縱覽全國市場,就沒有能力做好區域市場;沒有能力縱覽全球市場,就沒有能力做好國內市場。這還僅僅是從市場上說的,更進一步,你沒有能力縱覽和把握相關行業、利益攸關者、宏觀經濟環境,怎么可能成為超級企業?怎么能夠抵御像馬云這樣的新進入者和替代者?
機會馬云
從機會上看馬云,也可以有三個視角:
1.市場機會。
必須承認,馬云既有能力發現機會,也有能力創造機會。這也是馬云能夠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傳統經濟的企業領袖和行業龍頭多數是坐井觀天的夜郎,連守住自己的地盤都已經是力不從心,哪里還顧得上新經濟所賦予的市場機會?
2.市場時機。
我們不得不承認,馬云運氣奇佳。這也無可厚非,成大事都需要一點運氣,所謂天時、地利、人和。
這是律師王杰先生的總結:
2002年非典。非典對店商的影響直接將互聯網電商推向社會,淘寶交易量的劇增將電商推向了線上線下兩種交易模式的競爭視野。
“四萬億”政策。在2009―2013年,在土地財政的推動下,中國樓市從繁榮走向繁榮,地價租金與店商租金開始螺旋式逐年上漲。線下店商在不斷抬升的成本中不能再為消費者提供廉價的商品,國美、蘇寧等國內知名店商在一輪又一輪的價格戰中沒落了,阿里巴巴,京東等線上電商以互聯網低成本方式徹底戰勝了高成本線下店商,部分店商不得不加入線上交易模式,以爭奪失去的市場份額。中國店商的高成本運營,就連國際巨頭沃爾瑪也認栽,關閉了在中國境內的部分門店。于是,電商既有了蜂擁而至的商戶,也擁有了海量的用戶。
金融管制。真正將馬云推向中國首富地位的,是中國金融市場利率管制造成的巨大利差。余額寶的誕生,這個看起來像個金融工具創新的非金融機構交易平臺,在最短的時間內創造了一個全球最大的基金,也于2013年夏季在中國催生了一場史無前例的“錢荒”,這是一個奇跡。在這個奇跡支撐下,馬云開始了大規模的投資,在各個領域大把撒錢:電商版圖、互聯網文化版圖、金融版圖……上市前夜,馬云快速燒錢開拓阿里巴巴帝國的疆域,而在此進行時,中國民營企業在其他領域,煤炭商、礦主、鋼貿早已灰頭土臉;曾經占據中國富豪榜首的房地產商也開始風聲鶴唳,以至于“中國房地產教父”王石擔心萬科的命運;至于頭頂“中國制造”光環的中國制造商,看著馬云大把撒錢,現在也只能仰視膜拜馬云了。
3.市場投機。
用“投機”這個詞來形容馬云,決非貶義。對商人來說,如果有機不投,那純粹是傻子。一般而言,經濟轉型時期,如果有可投之機,那么這些機會不但來得快,而且來得猛。事實上,這也是許多中國巨富致富的最大秘密。
2009年開始,過剩的中國制造業是電商迅速發展的可投之機。余額寶,這個看起來更像金融創新工具的非金融機構交易平臺,事實上是順利逃脫金融監管的可投之機。馬云的投機智慧讓所有在監管壓力下無處可逃的體系外金融從業者自嘆不如,也讓體系內的既得利益者痛恨得牙根發癢。
價值馬云
談到價值,必須做一點知識普及。價值可以分為價值轉移和價值創造。
制造業的價值轉移是指原材料、制造費用、管理費用等向產品的轉移,即成本轉移。價值創造則是指價格和成本之間的那個差額。從賬面上叫利潤,從營銷上則是因為產品獨特、受歡迎而產生的附加值。中國企業因為多模仿少創新,附加值較小,主要是基于成本的價值轉移。
商業上的價值轉移或者創造,也是基于溢價能力。商業是為賣而買,在地攤上、批發市場里、小店里,允許討價還價,只能掙個類似技工的小錢;在超市里,因為明碼標價,利潤就多一些;在專賣店里,利潤就更多一些。
馬云們因為面對海量商戶、海量顧客,推動的是價值轉移而非溢價。為了有效達到這個目的,馬云們不斷以各種噱頭與顧客一起打造盛宴,比如光棍節、情人節。越熱鬧,商戶能得到的利潤越薄,顧客得到的消費者剩余越多,馬云們的過路錢就越多。
馬云們為顧客創造了價值,這個價值叫殺富濟貧——社會財富沒有增加,但在成員之間轉移了。馬云們也為商戶(那些為賣而賣的)創造了價值,這個價值叫規模效應——利薄了但多銷了。馬云們也為制造商創造了價值,這個價值叫茍延殘喘——你本來該死了,還讓你多活一時。
這是蘇寧易購的廣告:“為你而省,省到沒話說。”我實在奇怪,蘇寧易購哪里來的這個底氣?
綜合結果是什么呢?網上銷售的東西開始與網下銷售的東西有區別了,質量不穩定了,投訴多了。人們只知道商戶或者制造商為富不仁,卻忘記了馬云們在其中的角色。
這種慷別人之慨,發自己橫財的行為,真不知道該如何形容。
戰略馬云
我不知道馬云最終能夠走多遠,這主要是因為迄今為止,馬云十分智慧。但我可以通過還能夠輕松回顧的中國各行各業的發展史,給出觀察視角。
1.機會導向的企業,興也機會,敗也機會。
迄今為止,馬云的事業基本上建立在機會導向上。而且互聯網給出的改造、蠶食傳統經濟的機會,也僅僅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機會導向沒有錯,如果是錯,一定錯在價值創造上。只有那些基于價值創造的機會導向,才能夠持續,才能夠久遠。
包括商超和制造業在內,都從機會上獲得過暴利和迅猛發展,最終能夠存留下來的都是價值創造者和提供者,其他則都是匆匆過客。
2.如果市場機會是因市場扭曲帶來的,則前景更加暗淡。
正如王杰律師所言,馬云洞察了中國經濟扭曲過程中存在的商機,就像中國煤炭商、礦主和鋼貿商洞察到中國鐵公基建設中隱藏的商機那樣,也像中國房地產商洞察到土地財政催發的商機那樣。和正在頭頂紐交所光環的馬云不同的是,后者的投機已成為或者正在成為歷史。中國經濟扭曲中創造了太多的造富神話,但這些神話在扭曲中誕生,也在扭曲中灰飛煙滅。
3.也許是發現了太多的機會,也許是上市需要,也許是時不我待,馬云商業帝國的版圖迅速擴張。
曾經牟其中、曾經巨人、曾經德隆、曾經……現在馬云有的是資本,有的是人才,但事業并非有了資本和人才就能夠成功,成功可能更需要時間的積淀。時間這個因素在企業經營中是一個最不受待見的東西,可也正是它打跨了許多企業。
雞長得太快,沒有雞肉味了,豬長得太快,沒有豬肉味了,企業長得太快呢?速生的生命,都是短命的。
4.馬云一直依靠的是市場機會、創意和市場力量,是市場資源的整合者,本質上,他是粗放經營者。
這在一定時間內、一定市場環境下是可能的、可行的,但企業總是要過坎的,這個坎就是精細化管理,就是價值創造。發展太容易了,資本積累得太快了,馬云現在擁有了獲得更快、更大發展的資本和機會,同時也擁有了犯錯的資本和機會。
寄語馬云
其實,互聯網既給中國經濟提供了一次戰略機會,也給馬云提供了更進一步展示自己的智慧和韜略的機會。
機會一:引導“中國制造”價值提升的機會。
互聯網作為一種新型渠道和超級終端,與傳統渠道和終端相比,具有天然的優勢,它能夠實現供需之間的無縫融合。
以此為契機,能夠為“中國制造”從制造走向創造提供全方位服務。這就要求,馬云們能夠致力于既為制造商提供價值,又為顧客創造價值。
太爛的結構成就了馬云,馬云也有義務讓這個太爛的體系逐步完善。如果馬云滿足于吃著肉罵娘,從哪個角度來看,都說不過去。說到底,也不符合馬云的戰略利益。
機會二:取代沃爾瑪們成為世界商業巨頭的機會。
“中國制造”能夠走向世界,沃爾瑪們功不可沒。中國為世界提供了受歡迎的商品,但中國企業并沒有向世界推銷產品。也就是說,中國還只是一個“世界生產車間”,中國還需要進一步成為“世界研發車間”和“世界推銷車間”。而對于后面兩個“車間”的建設,馬云們是可以有所作為、大有作為的。
在全球背景下,企業的概念已經得到了新的詮釋。市場不再有國界,品牌、研發、生產、銷售實現了革命性分離,只要具有充分的想象力、創意力和資源整合能力,什么奇跡都可以創造。
據《經濟參考報》報道,商務部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進出口總值首次突破4萬億美元,其中出口2.21萬億美元,進口1.95萬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跨境電商進出口交易額達到3.1萬億元(約5057億美元),同比增長31.3%;每年有近4億個快遞包裹通過跨境電子商務出口,有10億件商品通過跨境電子商務銷往海外。隨著全球電商快速發展,商務部預測,2016年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額將增長至6.5萬億元(1.1萬億美元)。這一成績直接登上央視《新聞聯播》頭條。2014年3月1日,央視《新聞聯播》頭條重點播發商務部發布的中國已成全球第一貿易大國的年度數據報告。原文表述是:“一份大數據報告勾勒出未來全球貿易格局。傳統外貿年均增長不足10%,跨境電子商務卻保持30%以上的增速。我國20多萬家小企業在各類網絡平臺上做買賣,年交易額超過2500億美元。中國正在和美國一起成為全球跨境電子商務的中心。在由互聯網重塑的國際貿易格局當中,中國不僅搶得了先機,而且為貿易增長增加了新的支點。”另外,根據PayPal 2013年7月發布的《全球跨境電子商務報告》,2013年全球五大市場(美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和巴西)有共計7600萬名消費者參與跨境零售網購,相關零售網購需求預計將達到700億美元,預計到2018年增長一倍。而商務部官方數據顯示,2013年全年,我國跨境電子商務零售出口為1180億元(約180億美元),同比增長30%左右。但中間市場差仍大,潛力不可小覷。
目前馬云及其上市公司在全球如日中天,如果不想成為一現曇花,從戰略上這也是馬云的必由之路。以“中國制造”為資源,馬云有無限可能;而如果繼續把“中國制造”當作“唐僧肉”,今天已經是馬云的頂峰了。
臺灣郭臺銘的鴻海集團,也就是大陸的富士康,本來是代工之王,目前也已經成為科技之王。它既是“世界研發車間”,也是“世界生產車間”。如果馬云能夠建立起來“世界研發車間”和“世界推銷車間”,那可以預期的前途會是什么呢?如果足夠智慧、足夠高瞻遠矚,恐怕
連富士康也會成為其產業鏈條的組成部分。
假如上述遠景能夠成為馬云的戰略,那么馬云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的首要任務是成為“世界推銷車間”,這是綱,其他都是目。
我祝福馬云。因為馬云既代表著一股中國在世界上從來沒有過的力量和影響,也代表著新的、更大的可能,同時,馬云也是天生就具有跨界思維的企業家。
馬云今天的成功,充其量仍然是創業的成功,其思維和模式都是用來支撐創業的。借用今天流行的話語,馬云的事業在未來,將進入一個新常態。這種跨越是一種更大、更殘酷的考驗。希望通過馬云們的努力,中國的貿易結構不是變得更爛,而是變得更美好。
關注微網動態,可掃描二維碼或查找微信號micronetshop
聲明:本網部份文章為轉載文章,在每篇文章底部有說明,文章的觀點和立場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不代表微網立場,若是文章轉載中有侵范您的權益,請發郵件到 493149@qq.com或致電13922854199通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