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的三天過去后,各大電商紛紛發來捷報。但和去年不同,流量井噴的場面并沒有出現。電商平臺賠本賺了多少吆喝惹人生疑。
近兩年,電商從垂直化逐漸走向平臺化,多家曾經個性鮮明的電商現在看起來仿佛從一個模子走走出來,這樣的同質化讓電商平臺不得不選擇價格戰來進行貼身肉搏。這注定將成為一個上了桌就無法下來的危險賭局。在牌局開打之前,這些電商巨頭們本來各有所長,京東渴望以物流作為核心競爭力、天貓則希望通過電商金融等手段打造完善的電商帝國,但在今天,他們只能繼續在價格這個低端的戰場上奮力搏殺。
價格戰,成就了誰?毀了誰?
不再井噴的價格戰
京東三天大慶剛剛結束,各參戰平臺勝負如何尚難預料。根據京東披露的最新數據,截至6月17日中午的半日銷售數據顯示,電腦數碼產品銷售急劇升溫。筆記本銷售突破2萬臺,數碼相機突破1萬臺,蘋果接口音箱1小時銷量突破1萬臺。高峰時段平均每秒售出超過2部手機,預計全天銷售超過10萬部,同比翻番。
另外,蘇寧易購執行副總裁也發微博稱,截至下午5點訂單總量同比去年增長350%。
和往年的價格大戰相比,此次各家促銷活動顯得較為有序,針尖對麥芒的情況幾乎沒有出現,這是因為各家大都采用分段式促銷手段,盡量不讓熱門商品直接碰面。
并不火爆的場面也讓滿心期待的商家并沒有獲得預想中的高流量。有第三方平臺統計顯示,截至18日下午3點,京東、蘇寧、易迅、亞馬遜、當當等各參戰電商流量變化(相對于17日下午3點的流量變化)分別為36%、49%、61%、20%、12%。這些數據相對平緩,并未發生與往年相似的井噴現象。與2012年6月18日各商城流量全天相比17日漲幅對比,京東、蘇寧的流量增幅曾分別達到了114%、175%。
這些看起來并不那么風光的數字背后依然存在一些貓膩,據筆者了解,一些電商平臺公布的銷量數字其實是訂單量而非最終成交量,而且一些退換貨也并沒有計算在內。
廠商們的艱難抉擇
更可怕的是在電商平臺普天同慶的背后,廠商們正在做著艱難的抉擇。
在價格戰中,發起方看起來是京東、蘇寧甚至天貓,但真正的參戰者往往是背后站臺的廠商,這些平臺僅僅是提供了價格戰的展示平臺。價格戰的最后成本必將嫁接在商家頭上。
目前幾家電商正處于搶占市場份額博取上市的關鍵時期,以利潤換規模本來無可厚非,但被其裹挾著的其他企業又該如何求生存?
目前國內的網購規模已經超過萬億,這個龐大的市場背后是網民對電商的依賴。廠商正陷入兩難的境地,一方面要參與大促活動以求迅速強化品牌影響力,一方面卻是日益消減的利潤讓人頭疼。
這左右為難的境地在去年逼走了海爾,今年則傷了華碩。
國內某知名圖書公司負責人曾對筆者表示:“商家無論在哪個平臺都一定要掙錢的,不掙錢的生意不叫生意。消費者未來也需要理性的判斷,如果買到很多沒有用的東西,那也是不理性的消費。”
在團購行業最火熱的當年,多個團購網站的CEO曾對筆者表示,團購平臺貼錢拉攏優質資源的根本目的在于構建資金壁壘,把一些實力差的小平臺趕出市場,這有利于企業未來的發展。想來現在電商的價格戰也大抵如此。
在本段結束前,筆者希望給讀者分享一個故事:在一個城市里,有一家賣包子的小店,成本八毛,售價一塊,因為是壟斷,雖然利潤微薄,但是賺的還不算少。后來這個城市又來了一個新的賣包子的,成本也是八毛,但售價也是八毛。質量一樣的情況下,消費者自然選擇便宜的這家。沒幾天,原來的包子鋪就關門了。現在這個城市又只剩下一家包子鋪了,現在這家包子鋪賣兩種包子,一種是原來成本八毛的但是售價變成了兩塊,另一家售價還是八毛,但是成本降為了兩毛。
這和電商目前的玩法幾無不同。
被透支的消費者
除了廠商外,消費者也正在逐漸遠離電商平臺。
電商平臺正在走向團購網站曾經的怪圈,更多的資金和精力被投入到營銷當中,價格戰最終變為營銷大戰。先升后降、限量供應等手段不僅僅透支了消費者的購買力,也在透支消費者的耐性。
此次史上參戰平臺數量最多、聲勢最大、搏殺意味最激烈的電商大戰從6月初打響,這幾日達到高潮,但無論從社交媒體還是從普通消費者的反應上都可以看出,消費者已經審美疲勞,以往的“狂歡式“購物在未來將很難出現。電商頻繁的造節和打價格戰,已經讓消費者產生了很嚴重的“審美疲勞”,再加上不少消費者在以往的促銷中上過當,不管電商吹噓自己降價多大風暴,這些老套路已經不能再激起他們多大的熱情。或許去年的“雙十一”將成為電商狂歡的絕唱。
在國外幾家大型連鎖超市、百貨公司進入國內市場時它們也采取了價格戰的玩法,但隨著市場份額的逐步穩定,價格戰變為多波次、小規模的促銷。
要知道,消費者最終希望獲得的是優質的產品和服務,而不僅僅是價格,更不可能是注了水的價格戰。
價格戰的未來
在上下游都對電商的價格戰漸露出疲態之時,價格戰究竟還能持續多久?
電子商務被寄予厚望,被認為是在未來能夠對社會零售形態產生改變的致命武器;但如果電商所謂的顛覆傳統零售的創新,最終只是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價格戰來體現,那與實體零售在營銷方式上十幾年如一日的促銷等手段又有什么本質上的區別?電商若是過于依賴價格戰,無法逃脫被淘汰的命運。
電子商務之所以能夠對傳統零售業產生沖擊,并非僅僅在于其價格優勢,多元的商品種類、便捷的獲得渠道、乃至良好的消費體驗,這些本來都應該是電商平臺們竭力發展的方向,不變的、粗暴的用價格戰來營銷遲早會被消費者厭倦,單一的營銷方式和促銷手段所造成的消費者“審美疲勞”帶來的危害也非常巨大。
聲明:本網部份文章為轉載文章,在每篇文章底部有說明,文章的觀點和立場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不代表微網立場,若是文章轉載中有侵范您的權益,請發郵件到 493149@qq.com或致電13922854199通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