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經營”的背后,是一個個消費流量的疊加……說起來,這些所謂“流量文化”大多還是從阿里學來的。但實際上,今天要獲得更多的流量真的全靠一個網店就夠了嗎?
針對年初阿里百聯成功聯姻,打出的“新零售”業態,說到底就是「線下+線上」的戰略聯合!從布局上看,阿里布局線下實則還是為了獲取更多線下用戶流的野心。
一. 面對流量紅利,卻再無霸主平臺
如今,除了阿里旗下的淘寶、天貓兩大消費霸主,近兩年微博商城、微信商城的突圍,甚至是獨立品牌的PC官網,都讓阿里燃起了危機意識。
大部分品牌商、獨立商家在經營思維上的升華,你爭我奪的通過社交平臺直接融入用戶日常體驗中,同時擺脫網店的規則限制,對品牌營銷推廣也更具備價值。然而這些品牌的分散化經營,勢必造成流量的分散現象。
從二分天下到多平臺布局,流量紅利的集中現象已經不復存在,移動互聯網的社交平臺仍將持續普及。此時,想要通過一個網店實現“經營全壘打”更是不可能!
當然,并非所有企業都能夠承受多網布局的成本壓力,在品牌實力的要求也會更加嚴格。
此時,失去搶占流失優勢上,線下用戶反倒成了經營發展的另一端口。這也是為何一直秉承“線上原理”的阿里集團,在流量定局后選擇線下發展布局的主要原因。
二.十年一輪回,本地消費成功逆襲
目前,包括百貨商場、超市、連鎖店和專賣店在內的實體商家仍然處在線下消費的中心位置。這些門店面對電商市場的輪番炮轟,卻擁有同樣的共識:WiFi、數據、基礎商城、支付平臺等是抗衡其與傳統電商之間競爭關系的秘密武器。
由于傳統市場消費已經有千萬年的歷史基礎,其實用戶對線下消費的認知度比電商消費略高幾籌。而線上消費更多是在價格、時間、便捷性上更具優勢。
在融合線上消費的優勢戰略,線下企業只需要一家十分基礎的商城系統(連鎖店最好采用“多門店O2O”)。
比方,蘇寧易購在主攻線下消費渠道中,也“憋不住”伸手線上市場。它不僅搭建了PC端平臺,更不放過移動端口的全渠道布局(包括:微信商城、小程序商城、APP商城)。
用戶直接通過線上買單,閑暇時還能就近門店提貨,或是由門店直接進行配送。此時,企業除了引流線下用戶外,更是導流了線上用戶到店體驗,培養出無縫式“新零售”形態。
從線上線下布局中,企業獲取全渠道的用戶信息,分析出用戶需求的變化圖,再根據區域消費的不同,及時進行區域貨物的調配,及時避免了供貨不均。
在今年兩會中,張近東明確闡述,“未來零售是智慧零售”,“智慧零售是運用互聯網、物聯網技術,感知消費習慣,預測消費趨勢,引導生產制造,為消費者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
三. 市場又變了,你要吃肉還是喝湯
當整體在線消費已顯著放緩, 最大電商平臺的新增活躍用戶同比降低5%,預計GMV增速早已跌至10%。阿里、京東都將眼光投向了“新零售”形態,而線下蘇寧、華潤萬家也在聯合線上技術實現多方布局。
作為“傳統電商”仍在觀望市場趨向,分析數據整合,你還只是想抱著平臺捂暖嗎?“實體企業”仍在擔心“新零售”的肉太難啃嗎? 很遺憾,似乎你們又只能喝湯了!(至于湯里還有沒有殘渣......)
Micronet微網所提供的“基礎微信商城”,月付低至幾百元,低成本經營滿足所謂“觀望者”經營心理。當然,如果你有長期的企業規劃最好仍是一次買斷。
已有實體門店系統的商家,系統還提供了開放型API 接口可實現數據對接,實現多門店與線上數據實時同步管理,避免數據延時、紊亂等問題。
我們可以看到,不管如今電商效率多么好,價格多便宜,商品多么豐富,但仍然有些產品無法通過線上直接消費,比如:蔬果產品、大型家具、實體車房等等,依舊會有80%以上的顧客習慣線下消費。
而“O2O模式”的業態創新,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其最終的目的是觸發全渠道無縫綜合體驗,給企業帶來總的增量。這也是“傳統電商”所無法比擬的!
文章編輯:Micronet微網 最好的微商城系統盡在Micronet微網
如需了解更多微商城資訊 可報名申請或撥打全國免費電話400-830-8248
聲明:本網部份文章為轉載文章,在每篇文章底部有說明,文章的觀點和立場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不代表微網立場,若是文章轉載中有侵范您的權益,請發郵件到 493149@qq.com或致電13922854199通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