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的風頭似乎已被微信、米聊等產品搶盡,起了大早、趕了晚集,已成為飛信眼下的尷尬寫照。
“相比目前眼花繚亂的移動互聯網產品,飛信是有點沉寂。”廣東移動內部人士坦承,在產品功能開發等方面,飛信確實落后于潮流。不過他同時強調,目前相對而言,在運營商開發的移動互聯網產品里,也就飛信能夠和騰訊等互聯網公司進行抗衡。
德國電信咨詢公司中國區高級顧問譚炎明則認為,從互聯網產品的角度,飛信已經擁有1億活躍用戶,尤其是在校園市場,擁有非常高的用戶粘性,在細分人群和市場的開發上,飛信其實并不遜色。
不過他也指出,在擁有龐大用戶群體的同時,飛信的用戶價值挖掘和商業模式探索還遠遠不夠。“在增值服務、互聯網廣告等層面,飛信還沒有足夠挖掘,主要還是依賴于傳統的通信服務收費。”
實際上,由于互聯網業務的發展,中國移動的傳統業務正遭受沖擊。2012年年報顯示,中國移動短信及彩信業務收入442億元,較去年下跌4.8%,其中點對點彩信業務收入下跌較快,平均每月每戶通話分鐘數也由2011年的525分鐘降至512分鐘。
上述廣東移動內部人士表示,目前中移動正加快移動互聯網戰略布局,而飛信將是最關鍵的入口,與中國移動應用商城Mobile Market對接,“目前應用商城已逐步成熟,但入口還在移動這邊,還需要進一步延伸至客戶端。”
而此番廣東移動的招標公告,也反映了飛信產品的發展路徑,以無線產品為例,將增強跨終端、跨平臺的實時音視頻通話能力,通過實現飛信桌面Launcher降低用戶使用門檻,開發飛信ROM整個中國移動自有業務的各項APP。
在這份招標公告中,中國移動方面毫不諱言地表示,“在眾多OTT軟件中占領一席之地。”
廣東移動人士透露,為了更好地運營移動互聯網產品,中國移動還將設立專門的互聯網公司,其級別與省公司相當,對中國移動現有的9大業務基地進行整合。
不過該人士也坦承,在移動互聯網方面,電信運營商要戰勝互聯網公司基本不可能,主要受限于體制問題。“就像飛信,很多問題運營商難道不知道么?沒辦法。”他認為眼下的現實是,電信運營商學習和借鑒移動互聯網的產品開發和商業運作模式,盡可能地去運營化。
“飛信業務擁有強大的用戶和網絡資源優勢,本可以發展得更好,運營商需要在體制和機制上松綁。”譚炎明則認為,“首先,內部需要從決策運營機制、人才團隊引進上,按照互聯網公司去運作;在外部技術支撐上,引入競爭機制,改變業務合作模式,廠商不能只是簡單地按照運營商的要求去提供服務,中移動甚至可以考慮與服務商合作運營飛信。”
除了開放現有的技術支撐競爭,電信運營商能在多大程度上與互聯網公司合作運營開發,也引人關注。
上述廣東移動內部人士稱,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因為用戶規模的問題,與互聯網公司合作開發移動互聯網產品的意愿更強烈一些,但中國移動還是需要自己開發,“可能在某些領域會有一些合作,但主要還是看業務重合情況,選擇中小互聯網公司可能更大。”
不過,對于這場飛信翻身仗,外界的態度并不樂觀。
一位長期觀察飛信的券商研究員感慨,飛信在微信的攻勢之下已經失了方寸,眼下的打法很難有出路。“基礎應用方面,飛信想要和騰訊拼產品設計、用戶體驗,那根本沒戲,增值服務上,連微信都遲遲不敢商業化,飛信如果貿然嘗試流量變現,一不小心就會讓產品變得臃腫,豈不是更加損傷用戶體驗。”
文章出處:微網網絡
文章轉載于:http://www.ebrun.com/20170207/213275.shtml
聲明:本網部份文章為轉載文章,在每篇文章底部有說明,文章的觀點和立場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不代表微網立場,若是文章轉載中有侵范您的權益,請發郵件到 493149@qq.com或致電13922854199通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