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媒體的分散、社交媒體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在同行業中激烈競爭的兩個企業之間突發性的“對攻性”的公關事件也越來越多,這讓企業的公關面臨較大的挑戰,如何打好公關的對攻戰? 讓我們來看看2014年互聯網上的一些典型案例,尋找其中的一些啟發。
案例1:羅永浩VS王自如 ——手機業的情懷與技術之爭
2014年,羅永浩的錘子手機發布,引起行業普遍關注,獨立評測機構Zealer創始人王自如發布錘子手機的測評視頻,對該手機硬件參數等產生質疑,將錘子手機推到風口浪尖。隨后,羅永浩約戰王自如,雙方于8月27日19點做客優酷,進行公開視頻辯論,就屏幕顯示、相機、手機后蓋等問題以及職業道德問題進行辯論,時長約3小時,被譽為2014年中國互聯網行業“第一約架”。
從現場表現看,羅永浩拿出了很多事先設計好的KT板,以自身口才和氣場優勢應對王自如,羅的核心邏輯是證明王自如不專業,而王自如則利用測評的經驗給予應對。不過,在鏡頭前面對羅永浩的妙語連珠,王自如顯得預料和準備不足,在數個測評細節中,面對羅永浩的質疑,王自如表示自己的確沒有想清楚或者是考慮欠周全。
邏輯解讀:
原本羅永浩的錘子手機已經陷入輿論的漩渦,在傳播上處于劣勢,而王自如的測評視頻則已經在網上瘋傳,打擊了很多人對于錘子手機的信心。然而,羅永浩成功的利用這次公開辯論,以近乎咄咄逼人的氣勢和系統的辯論邏輯,挽回了頹勢,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外界的質疑。
案例啟示:
“人格化+理性邏輯”成為錘子手機反敗為勝的傳播要訣,掌門人羅永浩利用其語不驚人死不休的互聯網語言天分,同時加入了符合邏輯推理的專業的內容,讓公眾感受到其情懷和坦誠的同時,也信任其專業性,至少保證了粉絲會繼續挺他,進一步凸顯了知名意見領袖在互聯網時代的強大影響力。
案例2:周鴻祎VS 百度衛士——精彩的微博對攻戰
2014年12月底, 360公司董事長周鴻祎在個人微博上忽然向百度衛士、百度殺毒等安全產品開炮,并聲稱360安全衛士將推出一款“百度專殺”的定制版插件,用來定向攔截、卸載用戶電腦和智能手機等設備上所有的百度安全產品。該消息一出,業界一片嘩然。隨后,周鴻祎與百度安全衛士小編開始在微博上大打口水戰,上演了精彩的微博“二人轉。
期間,面對周鴻祎多次激烈質疑并直接“約架”李彥宏,百度小編以“約K歌、約跳廣場舞”等輕松調侃的方式巧妙回應周鴻祎。這其中,最令網友拍案叫絕的是百度小編借熱播電影《匆匆那年》主題曲暗諷周鴻祎因嫉妒百度市場份額增長并以“嫉妒是毒藥”歌詞相勸。
而在最后雙方爭相發起的轉發送獎品活動中,當周鴻祎表示凡轉發其微博并幫忙約到李彥宏本人的,一人送一個360兒童衛士時,百度衛士小編直接承諾只要轉發就送電影票,隨后迅速貼出送票照片并喊話周鴻祎,最終共計送出10萬張電影票,價值超過200萬元。相反,騎虎難下的周鴻祎在眾多粉絲不斷要求送禮物的壓力下,最終無奈刪除所有相關微博,雙方此輪的對攻戰也以百度衛士完勝而告一段落。
邏輯解讀:
罵戰開打之后,百度方面只有其官方認證微博號“百度衛士”小編應戰,并無高管直接出面與360掌門人周鴻祎論戰。進入白熱化階段,周鴻祎在微博上直接把矛頭對準了百度董事長李彥宏,但百度衛士并沒有正面回答周鴻祎的提問,而是借用流行歌詞等社會熱點反過來調侃周鴻祎,沒有采取正面對攻,而是柔道之術應對,獲得出其不意的良好效果。
案例啟示:
相比較老周以掌門人姿態的“激烈言辭”,百度小編幽默、機智的種種反擊顯然更容易獲得大多數網友的認同、支持。面對競爭對手的咄咄逼人,不采取正面對攻,而是巧妙回應以圖智取,顯然要比直接的進攻更奏效。智取而不是強攻,百度為企業危機公關提供一個全新的思路。事實上,危機事件中企業往往急于激烈反擊大面積回應,但有時不妨采取迂回戰術,用巧勁實現四兩撥千斤,并把最終的判斷權留給網友,這種方式不僅可以迅速瓦解媒介的二次話題傳播,同時還讓企業保持風度,也更容易獲得網友支持。
案例3: “少年不可欺” ——因創意版權引發的公關戰
2014年11月29日晚間,一篇名為《少年不可欺》的文章借助微信朋友圈迅速傳播。文中作者少年“NIKO EDWARDS”指出優酷、陌陌推出的一則名為《追氣球的熊孩子》的廣告片剽竊了他和團隊拍攝地球表面的創意,幾乎在一夜之間,優酷、陌陌便成為眾矢之的。
隨后,陌陌和優酷就該事件先后發出聲明,陌陌以“尊重夢想,少年可期”的親切友好姿態道歉,獲得網友點贊。而優酷方面雖然表示保護PGC(專業合作內容)權益是優酷一貫的主張,如少年所述全部屬實的話,優酷將給予嚴肅處理,目前已經展開專項調查,但卻并指責回應像“縣委宣傳部”。
隨后少年和優酷間展開三輪交鋒,雙方各執一詞。盡管事件至今都沒有確切的結論,但很多人在關注少年不可欺事件的同時,都看了這則在優酷平臺播放的陌陌廣告片,而且該事件正好發生在臨近陌陌上市前一周內,陌陌成了事件最大受益方。同時,追夢少年“NIKO EDWARDS”則借此名聲大噪。
邏輯解讀:
對于優酷而言,這原本是一個嚴重危機事件,但是由于及時的應對,總體上控制住了局面。而在事件中作為廣告主的陌陌,在上市前賺足了注意力,NIKOEDWARDS團隊則被賦予了少年成功的形象。
案例啟示:
被質疑并不可怕,把握時間和回應速度以及為此做出的行為是控制危機的第一步,而企業應對的“姿態與口吻”,則成為是否獲得認同的關鍵。實際上,危機中往往存在機會,關鍵在于企業是否足夠的坦誠,甚至有些看起來是多方的危機,最后也有可能實現共贏。
案例4:天貓VS蘇寧——雙十一的眼球之爭
2014年11月10日,“雙11”購物狂歡節的前一天,一組配有蘇寧易購的“打臉”廣告被刊登在北京、上海、廣州和南京4城的都市報上,一個捂著被打紅側臉的少女立于廣告中間,底部橫拉兩句“這個TM的雙十一,你該多一個選擇”,言辭狠辣犀利,內容大膽直接,兵鋒直指天貓。而除平面媒體以外,部分城市的公交、地鐵等燈牌也出現這組“打臉雙11”廣告,這組廣告迅速被轉發到社交媒體上,頓時引爆了雙11 的營銷大戰。
而當天稍晚,一組附天貓標志的“回扇”廣告便迅速在網絡走紅,其內容與上述蘇寧投放的6幅廣告一一對應,并以一句“這就是我TM的 雙11,你有且只有一個選擇”霸氣回應。兩組廣告被網友拼在一起,再次引發二次擴散。
邏輯解讀:
雙11已經是一個電商行業的節日,作為該節日的始作俑者,天貓無疑在雙11的傳播勢能上占據上風,蘇寧的率先進攻,本身是想借此打擊天貓的“獨斷”地位,同時則希望在雙11能夠分到流量。應該說,蘇寧易購的做法某種程度的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讓消費者在雙11的時候也關注蘇寧易購。只是蘇寧的突襲,卻不料想被天貓迅速回扇。進攻與反進攻,蘇寧與天貓演繹了一場主動挑戰與迅速回應的經典公關戰。
案例啟示:
在行業競爭中,針對龍頭老大的直接進攻不失為一種不錯的公關手法,尤其是直接針對競爭對手的弱點。但是,使用“互相打臉”的方式在傳統媒體上的應用,卻要慎重,需要考慮到不同傳播話語環境,更要考慮到知名度和美譽度的平衡。
案例5:滴滴打車VS快的打車——圈地燒錢的用戶之爭
2014年12月12日,“快的打車”宣布雙十二請全國人民打車,只要用“快的打車”并用支付寶付款,就可以免起步價,而且每人均有兩次機會;隨后,“滴滴打車”宣布叫車后1分鐘內打不到車就送至少8元的打車券,迅速回應“快的”叫板。
此后,雙方的“拼錢大戰”繼續升級:“快的打車”迅速再出招升級優惠,除了減免起步價外,再加送10元支付寶打車紅包;而“滴滴打車”則迅速調整戰略,提前往客戶的賬戶送上雙十二專享的打車券。
邏輯解讀:
繼2014年初燒錢大戰后,雙十二期間,快的和滴滴倆冤家再次上演火拼大戰,分別背靠阿里和騰訊,有錢就是任性,雖說你學我我學你的游戲其實一點也不高明,但是對于當前的打車軟件還處于搶用戶搶流量的階段,大手筆的應對就變得非常重要。消費者和的士司機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對軟件形成使用習慣,從而幫助借大數據優化后臺運營,才是雙方花費巨資互掐的核心邏輯。
案例啟示:
兩個企業的“大手筆”公關,看起來慘烈一場,但卻如同是你來我往的默契,最后竟讓其他的行業競爭者都消失了,打車軟件也成為了兩強相爭,不分上下。對于很多企業而言,把握行業局勢,該出手時就出手未免不是正確的選擇。畢竟互聯網時代,能在短短的時間搶到更多的用戶比什么都重要。
案例6: 格力VS小米---傳統企業與互聯網企業的交鋒
自2013年底,小米雷軍與格力董明珠發起“10億元”天價賭約后,二人在公開場合的發言便總離不開叫板對方。2014年12月14日下午,董明珠在一個論壇上發言時火力全開,針對小米和美的即將宣布的戰略合作,一貫性格強勢、說話直接的董明珠不留余地,直接稱小米與美的合作是“小偷集團”,暗指美的和小米“抄襲專利”, 并認為格力有核心技術,因此一切的市值都是實的。同時董明珠更在另外場合表示,格力如果做手機肯定超過小米。
幾乎與此同時,雷軍則強調小米的模式是成功的,并且可以在各個領域復制出很多個小米,小米模式是互聯網思維的典范。一時間,關于互聯網思維和傳統制造業的交戰再次啟動,而關于小米和格力的言論則遍布網絡。
邏輯解讀:
兩位老總你來我往,硝煙四起,各自背后的公關也是卯足了勁兒刷屏,賺足了大眾的眼球。作為傳統企業的代表者,董明珠所領導的格力電器以其領先的核心技術,做到了當之無愧的行業老大,傲視同儕。而作為新興互聯網經濟的代表,雷軍掌舵的小米手機則依靠互聯網這一新興工具,創造了全新的商業模式和盈利邏輯,但是,從總的公關傳播的角度來看,雷軍制造了一個互聯網新貴和傳統大鱷的對攻事件,賺到的眼球顯然比董明珠更多。
案例啟示:
作為傳統企業的大鱷,應對新貴的挑戰時,一定要避免過于情緒化和激進,否則,很容易會被對方抓住機會,順勢而為炒作成一個顛覆創新的事件,畢竟這是一個互聯網的時代,一個有粉絲和社群的品牌,相比只擁有傳統用戶的品牌,其傳播和擴散能力顯然會更強。
結束語:
已經過去的2014年,還有很多類似的“對攻型”危機公關案例值得關注,例如王老吉和加多寶之戰,京東與天貓的貓狗大戰等等。所有這些案例似乎都在揭示對于企業品牌傳播的一個重要趨勢:互聯網時代的公關戰已經演變成企業市場競爭的重要手段。要打好這場戰爭,企業不僅要有積極主動的態度,做到最及時的回應,還需要判斷好網友的情緒,選擇合宜的姿態,更要在回應上掌握溝通的平衡藝術并善于“智取”——公關能力和對攻藝術將成為考驗一個企業在互聯網時代競爭能力的重要指標。
如需了解微信商城,可撥打全國免費電話400-830-8248
文章轉載于:http://www.ebrun.com/20170117/211299.shtml
聲明:本網部份文章為轉載文章,在每篇文章底部有說明,文章的觀點和立場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不代表微網立場,若是文章轉載中有侵范您的權益,請發郵件到 493149@qq.com或致電13922854199通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