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約車新政滿月,更完整的政策監管還很難在短期內令市場走向成熟,消費者抱怨價格上漲;一些司機棄平臺轉行;地方政府監管變味......
顛覆他人者恒被他人顛覆,這個時代唯一不變的是變化。信息時代形勢發展太快了,稍作回顧會發現,手機自規模性普及后才多少年歷史,手機生產商的城頭已經變化了多少次大旗?各領風騷三五年,今天的產品更新速度,已經在摩爾定律的掌控下,不可逆轉。微信還能火多久,也決定著基于微信平臺的產品微信公眾號還能火多久。
誕生于2012年8月的微信公眾號,在上線之初,是作為一個自媒體試驗場而存在的,經過兩年多的變革發展,微信公眾號數量得到爆炸式增長,但即使如此成功,人們還是會問,下一個平臺是什么?這不是說微信有什么明顯的弱點,只是因為顛覆是這個領域的新常態。根據現有的端倪,來探討下微信公眾號在未來兩三年的發展方向。
1.微信公眾號活躍度至少5年
論壇、博客、微博等,各種互聯網產品如過江之鯽,一一疲軟老去,微信的巔峰時期能維持多久?比較一下,可以發現,論壇、博客的式微和微博的衰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這些產品都缺乏平臺性,無法跟現實世界和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實現全面對接。 微博即使是第一個大規模普及的移動互聯網內容產品,但它還遠沒達到一旦缺乏就會導致生活不便的程度。
但微信不一樣,微信是真正的平臺級產品,它融合了傳播的各種形式——單向傳播、互動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功能之全面前所未有,甚至能在相當程度上取代手機的語音功能,使手機的語音通話功能不再絕對重要。微信還在成長期,在可見的未來,還看不出有哪個產品能取代它。
微信公眾號只是微信的一個副產品,是微信生態圈的一部分。皮存則毛可附,只要用戶不大規模拋棄微信,跟微信結合得最緊密的內容產品微信公眾號就不會消亡。微博的式微,除微信的沖擊外,還有幾個重要的自身因素:一是對僵尸粉清除不利,擾亂了生態;二是放大明星和大V聲音,使得草根感覺被漠視;三是開放閱讀數、點贊等功能,使平臺越來越繁瑣化、功利化。
微信公眾號在發展過程中,借鑒了微博的前車之覆,一直注意保護平臺生態的健康,即使開放閱讀數,也是部分開放;對于誘導關注、分享等行為,則予以嚴厲打擊,營造了一個相對干凈的環境。
2.進一步垂直化、分層化
微信公眾號開始深入到各個長尾市場,逐漸涵蓋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 微信公眾號以“小而美”的體態,天然具備精準傳播的特點。在未來,這一特點會被進一步放大,隨著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化,垂直化傳播是大勢所需。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用戶數多、閱讀量大的微信公眾號幾乎都是垂直的,不僅是大領域的垂直,小領域里也追求精準垂直。反而是一些內容偏綜合性的微信公眾號,發展起來面臨尷尬,因為找不到自己的用戶。
一些大型機構、尤其是媒體機構,則在尋求分層化傳播轉型。通過構建分層化的傳播體系,人民日報系列微信公眾號不僅向受眾傳達全國性的重要時政新聞,也提供分屬于不同領域、不同地區的服務性內容,在微信平臺上全面開花,進一步擴大了其影響力、號召力和傳播力。
2014年年底,微信官方出臺了新政策,對公司機構的認證規則進行松綁,只要有公司資質就可以認證任意微信名,這一政策也助力了微信公眾號的分層傳播,同一機構可根據需求開通多個子賬號,讓分工配合更加精細。
3.更加重視優質內容生產
2014年7月,微信公眾平臺首次將文章“閱讀數”和“點贊數”公布,并豐富了后臺數據,旨在催生更多的優質內容和創意互動。今年年初,微信上線“原創聲明”功能和抄襲處罰規則,抄襲達5次者將被永久封號,以期惠及更多的原創作者,優化平臺維權機制。
這系列舉措一方面對外界批判已久的“微信抄襲風”作出了回應,另一方面也對微信運營者的內容生產提出了更高要求。這之后,微信平臺上“1人原創,99人抄襲”的現象有所遏制, 更加公開透明的閱讀數據也打擊了弄虛作假和惡意營銷行為,微信公眾號們不得不更專注于生產高質量的原創內容,并通過“閱讀數”等指標來吸引商業投入、監測傳播效果。
4.迎接商業化和生活化浪潮
在PC時代,中國人對互聯網的需求主要是獲取新聞信息和實現言論表達,而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網民上網更多是為了滿足個人生活需求,網絡的政治屬性明顯消減。的確,移動互聯網的便利條件使人們可以有更多時間和精力關注個人生活,從事個人商務活動和社會經濟活動,我國互聯網的應用正向商業化、生活化轉移。
在輿論生態變革的大背景下,微信公眾號的政治色彩和媒體屬性正逐漸退潮。一方面,“微信十條”、“賬號十條”等政策的出臺,對微信公眾號有很大影響;另一方面,傳統的內容生產本身就會遭遇危機。而微信也確實是一個適合發展商業化和生活化的服務類賬號平臺。不以內容為主導,也意味著下一步微信公眾號將會充分發展O2O、B2C的功能,線上集聚用戶,線下運營。如層出不窮的各種運動類微信公眾號,就必然要由線上走向線下。
5.走向機構化
運營過微信公眾號的都知道,個體運營微信公眾號已經變得力從不心。原因有兩點,首先是隨著微信公眾號的爆炸式增長,內容單薄的個人公眾號想在紅海中脫穎而出非常困難;其次,隨著底端分欄、微網站、HTML5等功能的開放,對微信運營者的技術開發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個人很難包攬內容、技術和維護等全部環節。
在當前, 要辦好一個微信公眾號,需要一個高水準的團隊持續不斷給用戶提供高品質內容,單打獨斗很難做到這點。微信公眾號的運作,由此不得不走向去自化、團隊化。
6.搶占傳統媒體廣告資源
微信公眾號的機構化和商業化,必然要搶占傳統媒體廣告資源。面對此消彼長的廣告市場,微信公眾號也在積極搶占傳統媒體廣告資源,努力培養自我造血能力。
除了出售廣告位和廣告植入等常見形式,在未來,精準廣告技術、移動廣告聯盟這樣的支持體系會在微信平臺上更加完善,它們的核心任務是作為“中間人”,幫助廣告需求與廣告投放位進行高效精準的對接。
7.政策搖擺化
微信公眾號是一個信息不對稱的平臺,比較像是紙媒搬到了移動互聯網上,每日可推送,運營者能夠看見用戶反饋,但溝通并不便利,用戶和用戶之間也彼此難以溝通,為此, 微信嘗試開設評論區功能,但一是只能呈現精選評論,難以形成互動氛圍,二是也容易導致平臺繁瑣化、功利化,微信目前還沒大范圍放開評論區功能,下一步如何發展,仍待觀察。 可以預計的是,騰訊在放開微信哪些功能上將繼續搖擺。
現在也有聲音說,微信公眾號已經進入疲軟期,如訂閱號頭條的平均打開率才10%左右,內容越來越乏善可陳,等等。但在現階段,基于微信的普及性和成長性,微信公眾號還不會過時。用戶在哪里,內容提供者就應該出現在哪里。微信公眾號未來的發展方向,仍有待深入觀察和研究。
如需了解更多微商城資訊,可撥打全國免費電話400-830-8248
關注微網動態,可掃描二維碼或查找微信號micronetshop
文章轉載于:http://www.ebrun.com/20160829/189564.shtml
聲明:本網部份文章為轉載文章,在每篇文章底部有說明,文章的觀點和立場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不代表微網立場,若是文章轉載中有侵范您的權益,請發郵件到 493149@qq.com或致電13922854199通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