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后半年開始到現在,各地陸續出現了關店潮,很多傳統的大型百貨商場、購物中心紛紛關閉,像百盛百貨這樣曾經的百貨巨頭也出現了“空柜”現象,尤其是在今年整體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實體店的日子似乎更不好過了,走在二三線城市的大街上到處都可以看見什么“跳樓價處理”、“工廠倒閉清倉處理”、“全部商品一律3折處理”這樣的字眼!看著那些高檔店面櫥窗上用黃紙紅字寫的“自殺式”促銷標語,很多人不禁感到實體店面不行了!更有很多傳統零售行業的從業者把這一切全部歸罪于電商的崛起,認為是電商搶走了他們的生意,對電商一味的抵觸和埋怨,難道真的僅僅是因為電商的崛起而導致很多傳統零售店關閉的嗎?不是的!互聯網發展是人類社會文明和科學文明發展的必然趨勢,就像當年電力取代蒸汽機一樣,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就歸罪于先進生產力和商業模式的發展!難道實體經濟真的像很多人說的那樣不行了嗎?難道幾百年發展起來的商業文明就那么不堪一擊嗎?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阿里巴巴為什么要聯姻蘇寧!為什么還要開線下的天貓超市!所以我們敢肯定的說不是實體店不行了,是現在的實體店要是再不轉型升級的話真的就不行了!當互聯網發展到足夠成熟、商業環境足夠規范的時候,經濟的繁榮還得靠實體經濟!要想知道實體經濟到底有多重要,就要去了解我國零售百貨業的發展歷程,下面筆者就我國百貨業的發展歷程進行簡單的梳理:
1.計劃經濟時代:1949年—1977年
1949年新中國宣布成立,在經歷了長達八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和三年之久的解放戰爭之后,我國工業百廢待興,商品物資更是嚴重匱乏,只有少部分人通過特殊渠道可以取得一些“洋貨”之外,市場上可流通的商品少之甚少,而當資源掌握在極少數人手里的時候就必然形成壟斷,這些少數資本家哄然抬高物價,使得整個經濟環境異常的混亂,所以國家這時候就想出了將這些私有化經濟國有化的策略來消除這種壟斷現象!所以1950年4月中國百貨公司成立,在全國范圍內組建百貨商店,那時各級政府都提倡至少要將百貨店開到鄉鎮一級的行政單位,也就是當年的供銷社。直到1953年9月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宣布完成,百貨商店全部掌握在了國家手里。在隨后的幾年直到20世紀70年代中國走進了大躍進時期,“以糧為綱”、“以鋼為綱”成了國家發展的主旋律!趕英超美的口號一天比一天喊的響,全民大煉鋼時代來臨,從此中國手工業、輕工業發展停滯不前!這使得我國物資匱乏、商品單一的局面加劇,這也就造成了計劃經濟的后果,票證時代開始!這時候的百貨商店不像是一種市場經濟的產物,更像是一個國家職能部門,他的使命不是盈利、不是給人們提供更好的商品和服務,而是保證社會分配基本均勻,是一個保障性工作!所以此時的百貨商店就像溫室里的花朵一樣,在制度的庇護下經不起一絲的風吹雨打!
2.野蠻生長時代:1978年—2000年
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召開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會上鄧小平同志宣布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戰略,自此我國從計劃經濟時代正式步入市場經濟時代,手工業、輕工業逐漸恢復,不斷地吸引外資,中國經濟呈現出一番欣欣向榮的景象!自然而然商品種類逐漸豐富,供應量也基本滿足市場需求!這個時候各種百貨商場如雨后春筍般的崛起,貨架上的商品琳瑯滿目,商場里的人更是絡繹不絕,人們再也不為有錢卻不能買自己喜的商品而煩惱了,人們再也不用為拿著各種票證排很長的隊而憂愁了!同時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民的收入水平不斷的提高,消費習慣也就改變了,消費產品從原先的基本生活用品轉向高檔化妝品、金銀首飾以及各種時尚衣服了!這些曾經被一度禁止的商品的解禁進一步促進了中國零售業的繁榮!那個時候的百貨商場可謂出現了鼎盛時期。
可是好景不長,根據經濟學供求原理得知,在一種商品供不應求的時候,市場空間足夠大,社會大多數資源也就傾向于這些產業,直到有一天供過于求!在一種東西呈井噴式發展的背后肯定蘊藏著危機!1996年之后各個百貨商場大肆的擴張,商業模式一成不變,人們需求并沒有跟上百貨商場擴張的速度!造成了百貨業低潮的出現,很多商家開始思考著如何來吸引更多的顧客!終于他們想出了“絕招”!通過不惜一切重金的進行店面裝修,百貨商場自此換上了金碧輝煌的模樣!中央空調、大滾梯、紅地毯一時間成了各大商場的標配,而從成本控制的角度來思考這是有悖于商業發展的,裝修的資金最后都會轉嫁的商品身上由消費者買單。再加上此時各種綜合超市、品牌折扣店、工廠直營店和倉儲式商店一一出現,更加加劇了百貨商場的淘汰節奏!就這樣1998年成為了中國百貨業歷史上的“倒閉年”!
3.外商入侵的時代:2001年—2008年
2001年12月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根據對世貿組織的承諾我國應該減少和消除非關稅壁壘,繼續擴大商業領域的開放!其實早在1995年和1996年,為了引入競爭,法國家樂福和美國沃爾瑪就落戶中國,加入世貿后,類似的外國零售巨頭更是紛紛進入中國市場搶灘登陸。外國巨頭的涌入使得中國的百貨業又一次感到了危機的存在,在這期間又有一大批跟不上時代潮流的百貨大樓陸續關閉!同樣存在著風險就存在著機遇,在外國零售巨頭給中國百貨業帶來強烈沖擊的同時也涌現出了大量轉型升級成功的中國本土零售巨頭,他們在面對這些外國巨頭的時候不是一味的抵制,而是虛心向他們學習,學習他們先進的營銷方式和經營理念,提高服務質量!比如當時的西單商場為了滿足全家人的購物需求,專設中老年服裝專場,同時合理的調整品牌結構,中低端、高端品牌一應俱全!這樣一來能夠準確的滿足不同收入人群的各種消費需求,結果單是2006年一季度西單商場銷售同比增幅73.43%,在北京的零售百貨業中增幅排名第一。這個時候也提出了“顧客是上帝”的口號,中國百貨業從業者的服務意識提高。相比外國零售巨頭對中國零售百貨業的擠壓,筆者看到更多的是對于中國傳統零售業的刺激和助力轉型升級,正是因為這些巨頭的加入,才迎來了百貨業發展的又一個春天!
4.電商沖擊時代:2009年—2015年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日益成熟,利用互聯網技術的各種商業模式也開始發展,2003年淘寶的成立意味著中國進入了電子商務時代,當然成立之初的淘寶只是一個無名小卒,但是他用了將近十年的時間培養了中國人的網購習慣,將中國百萬網絡移民者培養成了忠實的網購粉絲,尤其是2009年天貓商城成立之后淘寶發起的“雙十一”購物狂歡節更是顛覆了傳統零售業的三觀,據查詢2009—2013年雙十一當天的交易額分別為:5000萬元、9.36億元、52億元、191億元和350.19億元,這超過了很多實體百貨巨頭一年的交易額,這讓很多實體從業者真正地開始恐慌了,也真正地意識到了危機的來臨,可是面對阿里巴巴的崛起更多的人只是一臉迷茫的羨慕著別人,自己卻不知如何應對!在淘寶網培養了中國人網購的消費習慣之后一些我們現在熟知的電商品牌開始崛起,以自建物流著稱的京東、以品牌特賣會為主的唯品會、以圖書起家的當當網以及海外的亞馬遜等等,再一次的將中國網購市場推上了又一個高潮,電商平臺也由之前純粹的C2C發展到C2C、B2C多種模式并存的狀態,由當年的平臺式電商逐漸發展到自營式電商!
當然在電商市場上不得不提的還有跨境電商,其實當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之后,國內的一些現有商品和品牌已經不能滿足一些高收入人群了,人們的關注點開始轉向國外,尤其是在三鹿奶粉事件之后,母嬰產品的海外代購更是異常的火爆,人們開始喜歡日本的馬桶、韓國的化妝品等等!剛開始只是一些有海外人脈的朋友幫國內的朋友進行代購,還沒有形成盈利的風氣,到后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有海外商品采購需求后,很多人更是辭職專門去做海外代購,直到跨境電商的出現才算是真正意義的將海外代購規范化了,國家也針對跨境電商的發展出臺了相關的政策條例以保證跨境電商規范健康的發展!但是電商的崛起就意味著實體店面必須死亡嗎?
5.實體經濟的春天:2016—
去年后半年由于股市的大幅度下跌,唱衰實體經濟的調子不絕于耳!認為實體經濟必死無疑,未來必定是互聯網經濟的天下,可筆者不這么認為,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之后,互聯網已經發展到足夠成熟,依靠互聯網本身盈利的時代即將過去,未來更多的是應用互聯網、把互聯網作為工具結合實體經濟發展的模式!
那么很多人會問傳統零售百貨業究竟該怎么辦才能做到不被電子商務打敗呢?我想人們還是應該靜下心來分析傳統零售業的長處所在,就像創業教父馬云曾經說過的那樣,未來一切站著的消費必將會被電子商務取代,只有躺著、坐著的消費才是傳統百貨業發展的春天!傳統的零售業只有打造體驗式消費、場景消費才能發揮出自己的優勢不被電商取代,打造集休閑、娛樂、餐飲、教育、醫療、購物為一體的購物中心,讓銷售商品只是一種手段而非最終唯一的目的,盈利方式多樣化,給商品更多的附加價值,就像開書店的可以靠賣咖啡盈利一樣,越來越多的跨界銷售,資源整合的銷售被人們所接受。
總之傳統零售百貨業只要做好轉型升級,整合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滿足人們快速增加的各種消費需求,就不會被電子商務所替代!不然一味的抵制和責罵電子商務只會讓自己淘汰的更快!
(本文轉自億歐網,作者億歐網蒲軍強,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微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文章編輯:微網網絡 最好的微信商城系統盡在Micronet微網
如需了解微商城,可報名申請或撥打全國免費電話400-830-8248
聲明:本網部份文章為轉載文章,在每篇文章底部有說明,文章的觀點和立場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不代表微網立場,若是文章轉載中有侵范您的權益,請發郵件到 493149@qq.com或致電13922854199通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