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1億勞資的印度,近兩年利用國家人口年輕化特點,逐步開拓“制造業市場”。而被譽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在這場無聲的槍炮聲下,坎坷之勢一觸即發。有人稱,印度將在不久取代中國成為未來的“世界工廠”。
僅去年,印度共吸收了510億美元FDI(外國直接投資),創下歷史新高。而此時,國內眾多大咖商家陣地轉移現象,一度引發了市場萎縮下的制造恐慌。
到底印度制造對中國制造影響有多大?中國制造商家又該如何破局?這一連串的問題,接下來是否能夠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1. 盤點轉戰企業,暴露“中國制造”危機
2014年,海爾集團將普那為設計生產基地,并允諾在15年向普那工廠追加投資10億盧比(約合人民幣1億元)。
2015年8月,富士康宣布未來五年將在印度投資50億美元,用于建設電子設備制造廠。同時期小米宣布,將與其合作并在后者印度工廠生產智能手機。
不僅如此,甚至連鞋業、服裝等企業也在順應變化,導致中國大量制造廠商瀕臨倒閉。有業內人士預計,2016年國內所剩服飾制造商將不超過30%,其中僅10%廠商處在盈利邊界。
多年來依靠“世界工廠”強盛的國家經濟,印度制造正在明修棧道,而中國制造是否也能暗度陳倉?
2. 中國制造危機之時,必有轉機之勢
早在中國被譽為“世界工廠”之前,日本早已是世界頂尖制造國家,后期因日本制造業改革,中國廉價勞動力過剩,而后才逐步轉移至中國大陸。
時至今日,印度勞動力平均比中國年輕20歲,人均工資僅是國內的1/3,加上印度外交政策上的大力扶持,“世界工廠”的全面轉移只是時間問題。
對于上述大型企業的制造轉移,在資金鏈上可以說是輕于鴻毛,而對于國內大多數中小廠商而言則是重于泰山。在這種危機即將到來之際,中國制造該如何主動牢抓轉機?
(1)精致生產,獨家定制
從前,大部分民間旗袍店采用“收費定制”,確保產品獨家制作外,更是保證小商戶自身經營利益。
透過沿襲“收費定制”方式,結合互聯網信息暢通化。廠家同樣可以借助定時新品預售,形成1對1批量生產,同時收取部分或全額定金,確保產品銷路。
在這種預售下,將廠商轉變為生產銷售一體化的獨立性企業,開啟顛覆性的C2B 制造商城,才是廠家的轉機之勢!
Micronet微網為廠家搭建“預售商城平臺”,廠家只需在新品開模后,直接將新品發布到商城平臺,借助虛擬電商,跨區域進行時間段定量預售,籌集部分生產資金。
顧客則以提前支付定金方式,取得產品預先購買權利,獲取定量預售下的集體定制。
與此同時,如果新品所預售量達不到批量生產計劃時,廠商可選擇取消新品銷售行為,顧客所預定金額將自動全額退回,確保雙方不虧損。
這種“預售商城”突破制造上的過量生產,同時將買主分散化下,避免了商家轉移所造成的制造危機。
(2)營銷預售,步步升溫
通過“預售商城”,在牢抓制造轉機的方法中。傳統制造商家都會面臨一個疑惑:
先前面對企業,而現今面臨大眾。這種變化下又該如何集粉?
預售本身擁有一定的“饑餓營銷”特性,消費者需要在預定時段性搶購,獲取比普通消費先一步的使用權。
同時,預售附帶返款優勢,引發顧客心理上的貪便宜特性。廠家可以通過設定預定人次。
比方一件200元的服飾,當廠家設定前500人次,可獲得10%(20元)返款后。系統將自行人次判斷,一旦預售人次超過500,則在買家確認收貨后,統一返回前500人次的賬戶預存款中。若不超過人次設定,則全體顧客無法得到優惠返款。
這種方式下,即是引起消費者瘋狂預定,又是推動消費者主動分享預售產品,邀請身邊好友共同購買,從而形成新品預售的營銷傳播優勢。
在“預售商城模式”下,Micronet微網為長期依靠客戶合作的廠家,在制造危機來臨之際,尋找有利的轉機途徑。
在利用原有的制造資源的同時,改變制造工序,以及服務對象。透過樣品預售,獲取市場消費數據,結合數據生產,避免庫存浪費,規避廠家的成本流失,形成廠家獨立經營的客商共同制造企業。
文章編輯:微網網絡 最好的微信商城系統盡在Micronet微網
如需了解預售模式,可報名申請或撥打全國免費電話400-830-8248
聲明:本網部份文章為轉載文章,在每篇文章底部有說明,文章的觀點和立場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不代表微網立場,若是文章轉載中有侵范您的權益,請發郵件到 493149@qq.com或致電13922854199通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