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退市的消息,人們幾乎想不起麥考林。
這個曾經憑借“網絡+店鋪+電話郵購”多渠道銷售模式,成為中國女性消費者最喜愛的快時尚服裝品牌,搶在京東、當當等B2C電商之前,數據作假、包裝概念,率先敲響納斯達克開市鐘,成為國內B2C電商上市第一股,一時風光無限。
豪言打造“永不落幕的女性百貨商店”,結果謊言戳破、股價暴跌、年年虧損,最終被資本轉手賤賣,淡出人們視野,上演從巔峰跌落至深淵的反差劇情。
B2C電商第一股
1996年,美國華平基金投資建立麥考林,這是中國第一家獲得政府批準的從事郵購業務的三資企業,主要經營服裝、首飾、家居用品、健康用品等多種商品。
由于水土不服,麥考林連虧4年。顧備春臨危受命,擔起大梁出任CEO,將賬面金額僅為200萬美元的公司扭虧為盈。
第一、為了減低運營成本,顧備春顧備春大刀闊斧地裁減人員;第二、由于郵購在國外主要人群是在三四線城市的中老年人,但中國三四線城市交通不便、人們也很難接受郵匯的購買方式,而城市需求尚未飽和,因此顧備春采取本土化打法,將人群轉變為都市白領;第三、為了暫時實現正現金流,顧備春放棄服裝,改攻毛利率更高的飾品。
盈利后,顧備春重新殺回服裝行業,定位為“快速時尚”,設計元素流行、價格平價;重新整改華平嚴重虧損的“麥網”,做成網絡“女性百貨店”,豪言打造“永不落幕的女性百貨店”。
為了更大擴展銷售渠道,顧備春反攻線下,開起實體店,由此形成“網絡+店鋪+電話郵購”的多渠道銷售模式,成為國內唯一能貫通三種不同渠道的零售商,具有高度不可復制性,在沒有追加投資的情況下,麥考林每年維持60%的增長。
獨特的模式、良好的盈利讓紅杉資本沈南鵬斥資8000萬美元控股,成為紅杉資本在國內最大的單筆投資。資本的強勢進駐,麥考林進入快速發展軌道。
最初麥考林開設實體店以直營店為主,當資本進來后,麥考林大面積鋪設加盟店。從2009年開始,幾乎保持著平均每天0.6家的擴張速度,銷量被快速拉高,2010年前兩個季度的銷售增幅70%,書寫出漂亮的規模成長數據,并設立3年開設2000家實體店鋪的目標。
隨著電商概念的火熱,消費者購買習慣的改變,加之品牌的沉淀,郵購消費者的轉移,麥網網絡銷售每年以網絡銷售每年都以100%的速度增長,成為繼當當和卓越之后的國內第三大B2C網站。
麥考林保持連續5年50%以上的復合增長率,銷售額近15個億,并濃墨重彩地描述中國電子商務的發展前景,用電子商務50%的銷售額包裝“B2C電商概念股”。
漂亮的數據和上市概念的包裝,麥考林成為“B2C電商第一股”,納斯達克上市開盤首日股價漲幅56.91%,募資2億美元,書寫B2C電商上市史上第一個奇跡。
三條腿走不動
煙花易冷,浮華易逝。
麥考林擴大線下規模沖刺銷量,只為上市套現,而50%的電商銷售額數據作假,為郵購和網絡業務合并的數據。包裝上市、數據作假,麥考林處于風口浪尖,投資者紛紛拋售股票,麥考林股票市值狂跌60%。
更出乎意料的是,原以為依靠麥考林十幾年的核心用戶數據庫,網購、郵購和線下實體店三種方式并舉,將產生意想不到的疊加效果,但事實上麥考林面臨每種經營方式發展都自顧不暇、聯動較弱的尷尬局面。
首先,隨著互聯網的強勢興起,消費者購物習慣發生改變,消費者看到DM單的宣傳廣告時,更多傾向于到網站上去購買更便宜的商品,郵購渠道徹底淪為網絡的宣傳工具,曾經起家的業務日薄西山。
其次,麥考林為擴大規模,增加集團收入,不斷增加加盟店鋪,但因線上產品比線下便宜,且陳列位置有限,產品不如線上豐富,很多人線下試穿產品后線上購買,線下淪為線上的“免費試衣間”。且麥考林定位低端,只能在在次級商業區發展,用戶對品牌的印記比較散亂,難以依靠門店產品強大的品牌宣傳效果。
麥考林IPO時直營店面158家,加盟店面320家,但這些店鋪的實際營收并不理想,線下店鋪收入3740萬美元,平均全年店效只有50多萬人民幣,面對與日俱增的租金和人力成本,很多加盟商入不敷出,紛紛關店。
最后,隨著電商概念的火熱,大量資本進駐,導致整個電商行業陷入一種瘋狂燒錢,以犧牲利潤來爭取市場規模的方式圈地。價格戰、廣告戰等使得電商利潤單薄;加上淘品牌的崛起,麥考林的電商份額正逐漸縮小。
麥考林會員數據庫共享,造成會員同時收到三個渠道的宣傳信息,形成內部搶奪客源的局面,最后各個渠道獨立核算,大家都不愿意分享數據,最終摩擦不斷,造成高層不斷出走,留下顧備春枯木難支。
三者聯動削弱,多種經營模式模糊麥考林品牌特性,會員黏性不強,曾經的數據資源未能完全引流到網絡上,且“麥網”沒有開拓新流量的有效手段,造成曾經的數據庫很快坐吃山空。
至此,麥考林陷入萬劫不復的虧損:2011年凈虧損3330萬美元,2012年凈虧損為2240萬美元……
郵購日漸消亡,線下實體突圍艱難,這個“B2C電商第一股”開始重點突擊電子商務。
電商轉型失敗
互聯網熱讓資本逐利,越來越多的資本入駐進來,但凡有點互聯網基因的都投,導致市場不以利潤為導向,而是犧牲利潤最大化獲得規模上的龐大,用大數據來撬動估值變現。因此互聯網企業陷入融資、燒錢、再融資、再燒錢的死循環。京東就是最好的例子。
相比直營渠道50%~60%的毛利潤,麥考林電子商務部門毛利潤最低,從不超過40%,2011年最低至12.4%。其中最大的原因是諸電商平臺大打價格戰,伴隨著電商平臺的火熱氛圍,廣告成本隨之上漲。
顧備春說,互聯網的廣告費用是翻倍增長的,同樣的一個網址導航,兩年前才8萬元,2011年的廣告費卻已經飆升到200萬元。
單純依賴融資燒錢的模式并不穩定,顧備春性格求穩,降低電商促銷力度,減少市場推廣費用,從而減少成本,提高銷售毛利潤。
然而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壓縮廣告無疑減少跟消費者接觸的機會,再消費者黏性不夠強的情況下,業績將每況愈下。第二年,麥考林電子商務的銷售額同比下滑更是達到了40%,情況更糟。
外面戰火紛飛,而麥網平臺內部也是戰況告急。
麥網不滿足單一的品牌優勢,走平臺化道路。茵曼、七格格等大量淘品崛起,麥網被陷入海量的商品競爭中,并且由于生產鏈的關系,第三方品牌的毛利率普遍低于麥考林自有品牌的毛利,麥考林毫無優勢可言,虧損與日俱增。
曾經麥考林頹勢,顧備春力挽狂難;如今頹勢再現,顧備春也無可奈何,只好巧借他人力,再戰電商。很快,麥考林敲定跟韓國韓國第二大的網購平臺Giosis合作,合資組建“趣天麥網”。
初來乍到的Giosis對中國市場并不了解,水土不服,引進的品牌不適合中國消費者,衣服退貨率高,流量流失嚴重。隨著天貓、京東等綜合型平臺的火爆,麥考林又嘗試綜合商城,與貓狗大戰,結果可想而知。
2014年4月,麥考林連續三年凈營收下滑,線上渠道同比下滑43.5%,麥考林的電商轉型一敗再敗。5月,商圈網以3900萬美元的低價從股東手中收購2.905億股普通股,將其轉型做健康美容產品。
就這樣,曾經風光無限的麥考林歸于沉寂,如果不是此次退市,估計早已被遺忘。然而不得不提的是,上市不久,紅杉資本便向新浪和中國動向出售麥考林29%的股份,套現1.15億美元。
(本文轉自品途網,作者李文萍,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微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文章編輯:Micronet微網 最好的微商城系統盡在Micronet微網
如需了解更多微商城資訊 可報名申請或撥打全國免費電話400-830-8248
聲明:本網部份文章為轉載文章,在每篇文章底部有說明,文章的觀點和立場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不代表微網立場,若是文章轉載中有侵范您的權益,請發郵件到 493149@qq.com或致電13922854199通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