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概念的走熱,各種O2O項目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從吃飯到旅行,從醫療到教育,從洗車到美甲,各種匪夷所思的O2O項目紛紛冒出來拿到天使輪、A輪、B輪投資,燒錢補貼推廣業務。
隨著互聯網+概念的走熱,各種O2O項目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從吃飯到旅行,從醫療到教育,從洗車到美甲,各種匪夷所思的O2O項目紛紛冒出來拿到天使輪、A輪、B輪投資,燒錢補貼推廣業務。
但是,隨著資本市場的冷落,一些O2O項目也開始面臨危機,日前,一份在網上流傳甚廣的《華東O2O項目死亡名單》(下稱“死亡名單”)揭露了O2O創業風光背后“尸橫遍野”的現狀。名單上大致列出了涉及16個領域的O2O倒閉項目,其中外賣、洗車、教育、旅游等領域首當其沖。
而即使是巨頭背書的O2O項目,在補貼力度弱化后,也遇到了問題,在快的和滴滴合并后,對出租車的補貼逐漸減少,用戶越來越難打到出租車,而一些出租車司機也不再用手機搶單,恢復了過去路邊拉客的運營模式。沒有補貼的O2O還能玩下去嗎?
一:補貼的毒藥
在O2O出現之前,人們并不是不打車,不叫外賣,不美甲,不洗車。每個O2O項目背后,實際上都是多年來客觀存在的需求,O2O項目并沒有制造出來新需求,而只是利用互聯網技術試圖用新的模式來滿足需求。
從便利的角度,互聯網O2O具有優勢,用車服務通過手機APP呼叫,遠比路邊伸手體驗更好。上門洗車也比開到洗車店更節省時間。這是O2O的剛需。
但是,各個廠商在推廣時為了快速普及采用了補貼的辦法。這就讓一些剛需非剛需都帶動了起來。
本來,互聯網O2O帶來的便利性并沒有那么大的誘惑,但是通過高額補貼,用戶在體驗互聯網O2O時可以節省成本,這就帶動了一大批只為了補貼的用戶。
用戶安裝你的APP,不是因為他需要O2O的便利性,而是因為安裝了APP,可以拿到你的補貼,獲得更低價的服務。而一旦這個補貼不能持續下去,用戶并不會因為便利性繼續使用的你的APP,而會退回到以前的狀態。
從原始狀態到享受O2O到便利是一種體驗的進步,用戶樂于接受。但是從享受補貼到不享受補貼則是一種倒退,用戶反而有了意見。為了推廣而的高額補貼反而成了毒品,產生了依賴癥,有補貼就用用戶,沒有補貼用戶就流失。
而O2O的終結目的是賺錢而非賠錢,燒錢的游戲無法一直進行下去。結果就是大量難以為繼的企業倒閉。
二:問題在于無序競爭
創新企業和投資人不是傻子,他們之所以給用戶高額補貼,并不是自愿的,而是競爭的結果。
在O2O的大潮下,幾乎每個細分領域都有多家企業參與,不少還是巨頭級企業。基本同質化的服務要吸引用戶,最終就只能變成價格戰。
通常來說,商家的價格戰不會低于成本,因為賠錢的價格戰無意義。而對于現在的互聯網企業來說,這個邏輯卻不成立。
因為互聯網企業的投資者并不一定要企業盈利才能獲利,他們期望的是通過上市或者獲取下一輪投資,在資本市場上獲利退出。而企業本身的業務,沒有盈利有用戶數就可以講故事。
結果就是正常運營,可盈利的模式一開始就死掉,大家都不得不燒錢補貼推廣,錢少的中途死去,錢多的幸存下來,最終剩下巨頭,合并業務才能終結這種燒錢游戲。而只要有后續競爭者加入,這種補貼游戲就得重新開始。
三:理性才有未來
其實,中國法律體系里面對低于成本的惡性競爭并不是沒有管理。反壟斷法明確規定了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不能低于成本來銷售商品。
O2O的真正價值在于互聯網技術帶來的便利性,而非理性的補貼掩蓋了真正的價值。而補貼的毒品又讓用戶產生了依賴性,最終反而阻礙了O2O的發展,形成現在虛假需求遍地,燒資本搏上市的樣子,一旦資本市場有風吹草動,就是大片的企業關門。
要避免這類問題,需要有監管部門對競爭進行管理,鼓勵企業挖掘用戶的O2O需求,用技術的便利性來競爭,而對不可持續的補貼和價格競爭進行限制,消除掉資本的虛火,這樣才會讓O2O能夠正常發展。
沒有補貼的O2O要繼續玩下去,必須有監管控制,否則現在的O2O熱潮只會成為歷史上一個泡沫破裂的教訓。
文章編輯:Micronet微網 最好的微商城系統盡在Micronet微網
聲明:本網部份文章為轉載文章,在每篇文章底部有說明,文章的觀點和立場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不代表微網立場,若是文章轉載中有侵范您的權益,請發郵件到 493149@qq.com或致電13922854199通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