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萬科郁亮在拜訪美的方洪波時所談內容,涉及到了傳統企業互聯網轉型的很多重要命題,這里涉及的核心是:傳統企業在轉型中往往是怎樣死的?
答案是:傳統企業最關鍵的死因是——復雜至死。
大約在九十年代末,有朋友問,家電行業買誰的股票?
我不假思索地說粵美的呀!
我不懂投資行的事情,但我知道投行的規矩,投人而不是投什么主意。在我心目中,從何享健到方洪波,都是值得投資的人。
按照熊彼得的思想,一個企業關鍵在于企業家。
據我所知,方洪波一直在思考,如何打開通向未來的大門。我曾經對TCL說過,如果打不開通向未來的大門,今天的規模再大,也終將被封死在現實之中。
今天的美的終于弄明白了,要放下自己的身段,與小米和阿里巴巴這樣的公司合作,構建新型的工商企業關系。
馬云已經發話了,要用互聯網的手段,重構我們的產業經濟體系。方洪波領導的美的非常明白,工業企業主導市場的時代,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已經結束了。
用我的話說,移動互聯網一定會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凡是能夠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事情,一定會改變我們現有產業的格局。不信你們可以看一看波特的書《競爭優勢》和《競爭戰略》。
那么移動互聯網究竟在何種意義上,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呢?
雷軍意外的發現,在華強北背后,存在著一幫發燒友。這幫發燒友的存在,就是互聯網生活方式的一種真實寫照(包括PC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小米的領導階層,花了很長的時間,與那幫互聯網的原住民,進行了持續的溝通,并利用互聯網的手段,把他們組織起來,形成了強大而統一的市場力量。
換言之,小米真正的優勢是,擁有著一大群發燒友,及其依賴互聯網活著的那一大群消費者。小米真正的能力,在于利用互聯網手段,有效地把這一群消費者組織起來。
實際上,小米開啟了消費者主權的時代。小米非常清楚,他們必須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上,站在消費者的生活方式上思考問題,以謀求自己在產業鏈中的地位。這意味著小米一定是消費者生活方式的代言人和組織者,同時,也一定是消費者生活方式的供應者或采購者。毫無疑問,他一定是一個跨界的采購者或組織者,而不是一個單一手機的供應商。當董雷之爭熱火朝天的時候,美的在一旁已經看明白了,工業企業主導市場的時代已經結束了,至少在家電行業是這樣,小米打開了大規模組織社區的機會窗,同時又關閉了這個機會窗。
方洪波毅然決然與小米合作,結成新型的工商企業關系,圍繞著家庭路由器,為消費者社區及其生活方式做貢獻。
在十多年前,我就有過這樣的說法:工業企業一枝獨秀主導市場的時代就要結束了,取而代之的是新興的工商聯盟。
過去的商業模式是從產品出發,到商家再到消費者。而現在的競爭是網商加移動,最后中心已經移到消費端。因此原有格局一定會改變。這是我當時的預測。
在互聯網轉型過程中,傳統企業差不多都是復雜死的。只有互聯網+公司才有可能生存——大道至簡。
我覺得美的方洪波、淘寶馬云以及小米之間的溝通和聯系,代表著中國未來的方向,這一方向會重構工商世界的合作關系。方洪波一批人帶領美的開始向工業柔性化方向發展,馬云一批人選擇向消費端發展,支持和幫助賣家走向C2B。我認為這些都是符合潮流的。
年輕人沒有過去,他們只想著未來,馬云這話說得多好。可企業都有自己的歷史,有自己的包袱,還好馬云,雷軍和方洪波他們三個人的思路都已經很清晰,可以輕裝上陣。
方洪波要把美的變得既能“硬”又能“軟”,走向智能硬件時代。這是對的,經濟結構或產業結構必須重組,必須有這樣的人來領軍。美的唯一不變的就是變,思想和人才上,美的都已經準備好了。
萬科郁亮拜訪美的方洪波
來源:萬科周刊(vankeweekly)
因為23年前的那個決定,萬科錯過了一名前任周刊主編,美的有了一名現任董事長。
現在看來,方洪波這個決定非常正確。他趕上了92年鄧公南巡后的改革大潮,孔雀東南飛,與當年的萬科擦肩而過,卻親歷了鄉鎮企業蛻變升級的全過程。時代選擇了美的,美的選擇了他。
他曾說,大學學的東西在工作崗位上是沒有用的。這源于他的親身體會——美的創始人何享健當年為了培養他,把他先后放在內刊、廣告、市場、銷售、事業部總經理等崗位上歷練,他不得不快速適應陌生的領域,清零已有的成功。
聽上去像是一個逆襲的勵志故事,不過他身處傳統行業,再加上低調務實的作風、獨特的成長履歷,所以你不會在機場書店屏幕上看到他。雖然,他很喜歡引用那個經常在機場書店屏幕上出現的人。
18號這天的交流會上,方洪波說:美的模式是復制不了的,“絕對復制不了的”。
那么,問題來了:一家房地產公司,利用半個工作日,投入50多名管理層的時間成本,來到一家制造業為主的公司,到底學些什么?
郁亮說,兩屆公司業績相當,但含金量不同,萬科遇到的壓力不如傳統家電行業,但美的各類家電都做到數一數二,三年前美的開始調整,現已收效,可為萬科借鑒。
方洪波說,家電行業“大規模、低成本”的商業模式已經失效了,移動互聯擴展和模糊了整個行業的邊界,競爭的焦點從獨立的產品延伸到相關產品的系統。
這個說法聽上去很理論化,不過看到最近美的結盟小米,做智能空調,也就能理解。方曾說,智能家電中的模塊是核心,“一定要用美的的模塊”。
方還強調,現階段,組織和管理變革比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更重要,組織不改,什么技術、產品改造都是空的。
他這樣說是有底氣的:員工數由三年前的20萬人減為今天的11萬,利潤卻是2012年的3倍。
手握驕人業績,他并沒有滿足,最近還在醞釀進行新一輪“翻天覆地的改造”,以順應互聯網時代的潮流。他談到,馬云給的建議是:傳統企業互聯網改造,關鍵取決于董事長,“董事長想改就改了,董事長不想改就永遠改不了。”
說這話時,他加重了語氣,他說自己相信這個時代,也試圖看清這個時代,但總感覺力不從心,看《失控》,“看了好幾遍沒看懂。”
謙虛。當然,筆者以為,看懂《失控》不等于轉型一定能成功,其中關節在于:跟你一起走的人是否看《失控》。
方這樣形容轉型中的感覺:一個拳頭打下去,就像打在棉花上一樣,沒反應。
話音未落,萬科這一邊的前排,頻頻點頭。
棉花不是質疑拳頭的權威,而是太擅長把受到的壓力分散、變形。領導力強如毛主席,也謙遜地說自己“沒有能改變世界,只是改變了北京郊區的幾個地方。”隨著組織規模的增大,管理做到最后,都是與人性中的五十度灰搏斗。
這三年,他取消了管理層的專用電梯、小食堂;讓集團高管由管理者變為執行者,提高效率;完善股權激勵計劃和合伙人計劃;在“不換思維就換人“的思路下,他提出每一個層級必須配80后、90后,平均年齡必須不能高過30歲(馬云對他說過:年輕人最相信未來,因為他們沒有過去)……
筆者隨隊走訪過不少大企業,這些做法還是令人大開眼界。三年又三年,美的不停自我更新,那么,什么是不變的?對于全場最后這個問題,方洪波的回答是:唯一不變的就是變。
這是何享健的真傳,也與王石的“自我更新”論殊途同歸。不過在筆者看來,其中還是有不變的,方洪波講到一個細節:在家電行業,說明書跟產品實體不吻合是行業潛規則,但美的下決心改了過來,“我們寧愿做老實人,老實人不會吃虧。“
什么是老實人?老實人是一種市場戰略,也是一種職場戰略,美的與方本人的經歷可為證,周六拜訪碧桂園也有此感。當然,“聰明人”也是一種戰略,只不過隨著組織的增大與延續,“聰明人”太多并非福音。
他在最后暢想了美的的未來:建立外部創投平臺+內部創業平臺;建立全球創新中心;進軍機器人等高附加值行業……一股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的豪邁,讓筆者不由感到變“軟”后又漸漸變“硬”的未來世界。
兩個多小時的交流結束,走出美的總部,雨后的陽光傾瀉而下,方洪波攜團隊在門口送別萬科人。筆者與他交換名片,他一看,問道“現在周刊還有紙版的嗎?”
筆者答曰:“已經全面互聯網化,紙刊偶爾還會出專題。”
他似有惋惜之色,與筆者合影。
二十多年前,一位學歷史的年輕人,放棄了體制內的人事關系、戶口,來到廣東,成了一家公司的內刊編輯,風云際會,今天他是一家大型企業集團的掌門人。
二十多年后,另一位學歷史的年輕人,放棄了體制內的人事關系、戶口,來到廣東,成了另一家公司的內刊編輯,時代催生的傳奇當然不會重現,對歷史學的溫情依舊。
他向身邊曾經的方主編致敬。
文章轉自:經理人分享 最好的微商城系統盡在Micronet微網
如需了解更多微商城資訊,可撥打全國免費電話400-830-8248
關注微網動態,可掃描二維碼或查找微信號micronetshop
聲明:本網部份文章為轉載文章,在每篇文章底部有說明,文章的觀點和立場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不代表微網立場,若是文章轉載中有侵范您的權益,請發郵件到 493149@qq.com或致電13922854199通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