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普及,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加入到了網絡購物行列中,中國電商們也趁機不斷崛起。而中國商業聯合會的報告表明,2012年,我國網購交易規模超萬億
占社會消費品零售額比重達6%。據麥肯錫測算,只用了5年時間,中國就成為是全球第二大電子商務市場。而據馬云估計,10年后電商在中國零售市場份額占到50%以上,甚至為此開啟了與王健林的億元對賭。可以說,對國內電商來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但是,從網絡購物誕生伊始,國內電商就沒有停止過使用價格這把雙刃劍。誠然,網絡購物產品供應迅速、消費者購物便捷,流通環節短的屬性,讓低價成為電商顛覆傳統渠道的最佳利器,成為屠掉臃腫和低效供應鏈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但是,過多的迷信價格利器,就會產生災難性的后果。整個2012年,絕大部分電商都是在賠本賺吆喝,包括京東、蘇寧、當當等眾多電商。就如國美在線董事長牟貴先在《電商悼詞》里說的那樣,“公元2013年4月,眾多友商已‘逝’多日,是抵不過長期野蠻的價格戰屠戮,倒在了這片土地上,煙消云散。”可以說,現在又是最壞的時代。
如果持續開展“長期野蠻的價格戰”,只會讓電商美好時代提前結束。
一是模式競爭同質化。團購網站和垂直電商的經歷是最慘痛的,他們本可以在電商圈找到一處安身之所。以團購網站為例,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12月底,全國團購網站累計誕生總數達6177家,累計關閉3482家,死亡率達56%。而垂直電商卻一直行走在“過山車”的懸崖邊上,一個不慎,就會墜入懸崖。被凡客收購的初刻就是垂直電商一枚鮮活的案例。
二是容易產生寡頭企業。就如牟貴先所說,“如果再讓價格戰把大家都打死了,只剩下一兩家電商后,那么可以想象,壟斷主義的誕生,就不會存在‘消費者是上帝’的說法了。”壟斷后的電商寡頭,勢必不會把物流體系、購物體驗、服務質量、客服溝通效率等關乎用戶體驗的環節放在首位,而是把如何遏制競爭對手的崛起作為第一要務,電商發展的良性土壤蕩然無存,對電商行業和消費者都是一種災難。
不少電商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并逐步走出純粹比拼價格的危險境地,不斷精耕細作。在最近的五一電商之戰中,阿里巴巴和京東均未參戰,就是一個兆頭。而參戰的國美在線、蘇寧易購、當當網等電,在低價促銷的同時,更多在挖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越來越重視物流體系、購物體驗、服務質量、客服溝通效率等重要環節。
中國電商界正在上演
“雙城記”,既享受著網絡購物高速增長帶來的巨大利益,又長期忍受著野蠻價格戰的摧殘。只有拋棄掉銷售技巧的誘騙與打臉充胖子的價格比拼,拋棄掉浮躁而粗野的圈地行動,立足于服務用戶,深挖自身優勢,不斷提高購物體驗,以此為基礎實施合理的低價,去屠掉臃腫和低效供應鏈,才是中國電商發展的“王道”,才是中國電商不斷延續美好時代的根本出路。
文章作者:汕頭市微網網絡有限公司聲明:本網部份文章為轉載文章,在每篇文章底部有說明,文章的觀點和立場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不代表微網立場,若是文章轉載中有侵范您的權益,請發郵件到 493149@qq.com或致電13922854199通知刪除,謝謝!